要找到当β值在25kJ/mol附近,单体与交联剂的具体比例。
另一张图则是断裂强度恢复和动态应力变化趋势图:
虽然结果有些麻烦,但起码展现出了叠加的周期性震荡。
动态应力初期达到峰值后,快速衰减,并趋于平稳。强度恢复的过程呈现出指数增长特性,并在20和40分钟附近达到关键修复点。
接下来就是丢给实验室检测了,如果多次重复的结果能稳定下来的话,就能引入新的参数了。
大概分析了一通之后,乔喻直接给刘浩打了个电话。
“喂,刘师兄,在实验室吗?”
“在啊!怎么?有结果了?”
“嗯,有初步分析结果了,需要去测试一下,你们实验室有现成的实验材料吗?还是要先等你们备料?”
“有,有,有,备料很充足。现在项目抓得紧,你直接过来还是我去接你?”
“我直接过去就行了。大概十五分钟后到。”
“行,我在楼下等你。”
……
化学楼,刘浩接了电话,就急匆匆的出了实验室。
有时候压力真不是来自于自家,而是未知。
上周刘浩又跟导师张左琳教授碰了个头,大概聊了下目前课题的进展。
从老板口中得知,怀柔所那边虽然前期比他们慢一些,但现在可能进度已经赶上来了。
跟他们采用的动态共价键技术不同,对方采用的嵌段共聚物相分离跟纳米颗粒填充来实现同样的功能,难度大都集中在前半段。
其中柔性嵌段能够提供柔韧性和伸展性,改善材料的机械性能;刚性嵌段则提供力学强度和耐久性,确保材料不易破损。
在材料中加入光热纳米颗粒来实现对材料的温度响应控制。同时还可以用这些纳米颗粒调控材料的热传导性能,使得材料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保持稳定性。
这就导致对方的技术前期难度很高,主要集中在合成技术和结构表征阶段。
而自家技术主要难点则集中在化学设计和优化阶段,但合成和表征过程已经很成熟,前期实验可快速推进。
就好像他们之前一切顺利,但目前卡在了优化阶段。
但对方如果一旦攻克嵌段共聚物的合成跟纳米颗粒填充对性能的贡献定量化这一阶段,后期就会相对简单了。
所以在得知了怀柔所,已经攻克了好几个技术难点之后,老板的意思是,尽人事听天命就好了。
实在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