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出使,如西瓯这样在百越中较强的势力也派了人随同,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万一秦人在出使途中能捞到好处,他们说不定能趁机分到杯羹。
这件事被上报到始皇和李念案上,李念当时便摇头,果然都不是傻子,看到大秦的动作,觉得有好处就会跟进,就像欧洲开启大航海时代一样。
最初时,欧陆诸国并没有大航海殖民的念头,都在欧陆拼命内卷,使劲揍远亲或近邻,而某萄牙在诸国中打架能力委实不行,卷不过这帮家伙,于是便将目光看向了大海,脑中灵光一闪:咱在陆地上卷不过这帮孙子,但大海还属于未发掘的一块宝地,大有可为。
某萄牙便率先于欧陆其他国家先一步进入大海,由于没人跟他们抢夺,某萄牙一时收获颇丰。
而某萄牙突然在欧陆上阔绰起来,又引起了欧陆其他国家的注意:这小子昨天还穷得吃土,今天咋就吃上白面包了?一夜之间从穷鬼成了富佬,此中必有缘由!
某萄牙着力于向海洋发展这种事也不可能瞒得住,很快便给其他国家知道,随即便是西方诸国崛起的大航海时代。
然而很有趣的是,大航海时代虽是某萄牙发起,但其发展反而不如后发的欧陆诸国,比较落魄。
现今百越这些部族看到大秦的动作,也想仿效,和某萄牙发起大航海有共通之处。
在考虑商议了一番后,始皇和李念决定同意:此事须得从其等之地借道,不好遮掩,就算大秦拒绝,百越人依旧能自己派人前往,更不好控制,反而让百越人参与进来,能将百越人的行动控制在眼皮底下,还能减少一些困难,像百越在密林中生存经验丰富,有利于顺利完成任务。
至于百越人是否会因此而取得很多好处,变得强盛,对大秦产生严重威胁?
李念认为可能会取得些好处,但不会很大,更谈不上对大秦产生多大威胁:百越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分为诸多部族,体量相比大秦颇为有限,大秦这个巨人前进一步,其等要前进百十步才能跟上。
这便是国家体量间的差距,大国轻易走出的一步,小国要付出很大代价才能跟上。
百越人想跟着大秦脚步走,仿效大秦发展,以其等体量不仅未必是一件好事,反而可能是坏事,事事仿效会将他们拖垮!
由大秦和百越各部共同组成的队伍经由西瓯和骆越之地,进入到后世的老挝、缅甸地区。
这两地虽有人居住,但无国家形成,还是诸部落各自为政,队伍便遇到了一个当地部落。
并没有多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