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黄帝内经,仿佛带我穿越回了古老的中医殿堂,那里弥漫着草药香与智慧的沉淀。首先,得澄清一下,这“人迎一盛病在少阳”等描述,是中医脉诊中的独特语言,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一盛就生病”,而是指脉象的强弱变化与人体健康状况之间的微妙联系。
想象一下,中医大夫轻轻搭在你的手腕上,或是颈侧的人迎脉上,闭目凝神,感受着那细微而复杂的脉动。这不仅仅是数心跳那么简单,每一次跳动都像是身体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而大夫则是那个能读懂这些故事的智者。
人迎脉并非特指某一具体的脉象形态,而是中医切诊时的一个特定部位,即颈部结喉旁两侧颈总动脉搏动处,也称为“人迎脉”。《灵枢·寒热病》有云:“颈侧之动脉人迎。”此处所描述的人迎脉,是中医诊断中用于判断人体在外之阳气盛衰的一个重要指标。
人迎脉一盛到四盛,这是中医脉诊中的一个术语,用来描述人迎脉(颈部动脉)的搏动强度与寸口脉(手腕部动脉)相比较的情况。
简单来说:一盛:指的是人迎脉的搏动强度比寸口脉大一倍。在中医理论中,这通常意味着病邪可能在足少阳胆经或胆腑。如果此时脉象还表现出躁动不安,那么病邪可能在手少阳三焦经或三焦腑。
一盛病在少阳”,我们首先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脉象学原理与脏腑经络的相互作用。所谓“一盛”,是对脉象状态的一种细腻描绘,它指的是脉象在少阳经所循行的部位呈现出的一种较为显著或偏盛的态势,这种态势往往反映了少阳经气血运行的特定变化。
在中医看来,少阳经,即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是沟通人体内外、上下、左右的重要通道,它们不仅参与着气血的输布与脏腑之间的协调,还负责着情绪的调节与免疫机能的维护。
因此,“一盛病在少阳”可以理解为少阳经所主的功能区域出现了气血运行不畅或脏腑功能失调的情况。具体而言,这种脉象的偏盛可能意味着少阳经所过之处,如胁肋部、耳部、眼部等,出现了相应的不适或病理改变。
例如,患者可能会感到胁肋胀痛、口苦咽干、目眩耳鸣、情绪易波动等症状,这些都是少阳经功能失调的常见表现。治疗上,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与脉象变化,采用调和少阳、疏通气机的原则进行辨证施治。
二盛:指的是人迎脉的搏动强度是寸口脉的两倍。这通常指示病邪在足太阳膀胱经或膀胱腑。若伴有躁动,则病邪可能在手太阳小肠经或小肠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