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二十一章(3)太阳藏独至与阴阳平衡之道,表里俱泻是关键(1 / 3)

在中医理论中,太阳经脉与膀胱经确实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们共同维系着人体的水液代谢和阳气卫外功能。当太阳经脉出现异常脉象,并伴随气息上逆、喘息等症状时,这往往是体内阴阳平衡失调的表现,具体为阴气不足而阳气偏盛的病理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原则遵循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即表里当俱泻。这一原则意味着不仅要针对有余的阳气进行泻法治疗,以平衡阴阳,还要调理与之相关的经络与脏腑,恢复其正常功能。

具体到操作层面,“取之下俞”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这里的“下俞”指的是经络中的特定穴位,它们通常位于下肢,具有泄热、通经等作用。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有效地调节体内气血运行,促进阴阳平衡的恢复。

“阳明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这一描述,指的是阳明经脉(主要关联胃与大肠)出现异常脉象,这通常意味着阳气在这一经脉中过于集中或偏盛。阳明经脉作为人体的重要能量通道,其阴阳平衡对于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当阳明经脉阳气偏盛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症状,如胃火旺盛、大肠燥热等,进而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为了恢复阴阳平衡,中医提出了“当泻阳补阴”的治疗原则。

泻阳,即通过特定方法(如针灸、推拿、中药等)来疏泄阳明经脉中多余的阳气,防止其过度亢进;补阴,则是通过滋养阴液,增强机体的阴柔之力,以平衡阳气的偏盛。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阳明经脉的阴阳调和。

“少阳藏独至,是厥气也”这句话,确实是对少阳经脉(主要关联胆与三焦)出现异常脉象的经典描述。这里的“厥气”,作为中医特有的病理概念,通常指的是气血运行不畅、逆乱上冲的状态,它反映了人体内环境的一种失衡。

少阳经脉作为中医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循行路线遍布全身,与多个脏腑器官紧密相连。当少阳经脉出现异常脉象时,往往意味着其循行范围内的气血运行出现了障碍,这种障碍可能源于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

厥气作为这种异常脉象的具体表现,其本质在于气血的逆乱上冲。在中医看来,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们的正常运行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而厥气的产生,则打破了这种平衡,导致气血无法顺畅地输送到全身各处,从而引发一系列身体不适的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情绪波动等。它们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日常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