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指的是脉象出现异常,如涩滞、散乱等,这往往反映了正气衰弱,无法有效抵御邪气的侵袭。当脉象充实却逆乱时,意味着病情严重,正气已衰,病情难以逆转,因此说“实而逆则死”。
“脉实满”往往与体内气血的充盛与邪气的壅实紧密相关。它通常意味着正气在与邪气的抗争中,气血涌盛于脉中,形成了一种充实的脉象。然而,当这种脉象与“手足寒,头热”的症状同时出现时,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了。
“手足寒”这一症状,反映了气血运行不畅,阳气无法顺利通达四肢的情况。在中医看来,阳气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它具有温煦、推动、气化等作用。当阳气无法顺利通达四肢时,就会出现手足发冷的现象。
而“头热”则可能意味着阳气上冲,头部因阳气过盛而发热。这是由于邪气壅实于体内,迫使阳气向上冲逆,或者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阳气过于亢进所致。
“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这一说法并非绝对,但确实蕴含了中医对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春秋季节,气温适中,人体阳气易于调和,内外环境相对平衡,因此有利于病情的好转。而冬夏两季,气温极端,人体阳气难以适应,内外环境失衡,病情往往容易恶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冬夏两季患病的人就无法康复,而是强调了在不同季节下,病情的发展可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的论断,则更为严峻。脉浮通常意味着邪气在表,涩脉则反映了气血运行不畅,有瘀滞之象。当涩脉伴随身体发热时,可能意味着邪气内陷,正气衰败,病情已经发展到了危重阶段。此时,治疗难度极大,预后往往不佳。
“其形尽满”可能指的是患者身体表现出的一种充实饱满的状态,但这种饱满并非健康之态,而是邪气壅盛、正气与之抗争的结果。此时,患者的脉象往往呈现出“急大坚”的特点,即脉象急促、有力且坚实,这反映了体内气血涌盛,邪气与正气激烈交锋的态势。
然而,与此同时,“尺涩而不应”则揭示了另一个重要信息。尺脉通常代表肾脏及下焦的状况,涩脉则意味着气血运行不畅,有瘀滞之象。尺脉涩而不应,可能说明下焦气血瘀滞,肾气不足,无法与上焦的邪气抗争,形成了一种内外失衡的状态。
“从则生,逆则死”这一说法,虽然表述上略显夸张,但实则蕴含了中医理论中关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一种深刻认识。在这里,“从”与“逆”并非简单的顺从或违背之意,而是指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