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将军能舍弃私欲,专心于保国安邦,以流芳百世。
吴三桂一向最敬重董其昌,收到信后深感懊悔。只是心中既想舍弃又不舍,因此犹豫不决。
于是他走进内室,对圆圆说:“我当然深爱着你,多年梦想才得此良缘,本想与你生死相依。只是有好友担心儿女情长会误了英雄志向,多次为我忧虑。我想把你送回藩府,你觉得如何?”
圆圆大惊失色:“这一定是嫉妒将军得到我的人故意这样说。”
吴三桂解释说:“你误会了。这是大宗伯董其昌为我考虑,所以写信劝我,不是出于嫉妒。”
圆圆反驳道:“每个人都有支持者。我虽不才,但绝不会成为将军的负担。能侍奉将军,我感到无比荣幸。现在刚成为家庭一员,没有犯错,为何要被抛弃?如果必须离开,我无颜再见将军。我宁愿选择死亡。”
说完,她放声大哭。吴三桂立刻安慰她说:“你不必如此,我也是开玩笑罢了,怎会忍心抛弃你呢?只是董宗伯本是爱我的人,不知如何回复他,让我感到为难。”
圆圆说:“将军的深情我已铭记在心,如果能得到怜爱,我愿意代你写信回复。”
吴三桂大喜:“你真是既聪明又贤惠,能弥补武夫之不足。”
于是,吴三桂让圆圆写信。圆圆立刻提笔写道:
来信表达了对我深深的忧虑和关爱,我深表感激,并想表达一些看法。大丈夫应立志,常情衡量人,坦途亦可成陷阱。历史上,许多伟业背后都有贤内助的支持。
太王好色,却奠定了周朝基业;齐桓公内有贤妃,使齐国兴盛;晋文公虽有女伴,未损霸业。这说明了什么呢...
董其昌收到信后,知道吴三桂无意割舍圆圆,于是感慨长叹,对左右说:“信中的语气,全是为圆圆辩护,一定不是吴三桂的手笔,或许是圆圆写的。”
由于吴三桂对我怀有深深的敬畏,他绝不会自诩为好色之徒,认为这只是武夫的小节。尽管如此,我担心这终将对他造成不利。
因此,我写信给吴襄,极力劝说吴三桂不应索要圆圆,并引用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古训。
我让吴襄告诫吴三桂,应将国家大事置于首位。吴襄收到信后,立即召见吴三桂并责备道:“你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在这国家多难之际,不是臣子沉溺于声色犬马之时。如今众口铄金,又给大宗伯带来了忧虑,不可不加以告诫。”
吴三桂辩解道:“我实际上并未索要圆圆,而是田国丈主动相赠,我无法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