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场大雪,更是逼迫得金军不得不退兵。
此时局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想要如过去一般,如进入无人之境,扫荡宋境,几乎是不可能了。而金军治下的河北、河东等地,战火不断,后方极度不稳。此时,金军高层。渐渐的分裂为两派,一派主张议和,以议和为代价,换取修生养息时间,稳固好河东、河北等地,在行征伐;一派主战,继续征伐。彻底灭掉宋朝,擒拿赵朴。
最后主战派占据了上风,于是便有了这次举国之征。
这次之战,是金军对宋的最大攻势,动用了五十万大军,十五万精锐,三十万万辅兵,幽云之地、辽东之地的男丁,几乎被征调一空,多剩下老弱妇孺。气势猛烈到了极致,好似潮水一般攻向了大宋,这是要一举灭宋。
这次攻势之猛,大宋几乎面临着亡国之危。
但是,也是宋朝的巨大的机会。
这次金军几乎将兵力动员到了极致。五十万大军每天消耗是何等巨大,一个月下来消耗的粮草不计其数。对金国的财政压力巨大。这促使了金军必然要速战速决,半年之内结束战事;若是半年之内,没有结束战争,金军就败了,巨额的消耗足以拖垮金军。
这就是秦桧等待的机会。
此战,关系着大宋存亡。
若是金军成功灭宋。那时广阔的土地上,必然需要大量的文官治理,而这些野蛮的女真人自然不擅长了,只能是依靠汉人官吏。那时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降金;若是金军未能灭宋,他也可以牵线,从中调和,促进宋金议和。
总之机会来了!
为了抓住机会,秦桧不断的向女真贵族上书,为的就是引起他们注意。
而上书的内容,无非说着金军难以快速灭亡大宋,唯有议和,才能巩固女真利益。这些内容,都是秦桧苦思冥想,想出来的。若是上书的内容,是巴结金人,献出计策,如何如何灭宋,那绝对遭到士大夫鄙视;可若是一些干巴巴的东西,又难以引动金人的注意力。
于是,秦桧选择了一个中性化的题目“议和”。
宋徽宗时代,宋钦宗时代,都曾经有过议和,此时他再提议和,不会招人谩骂。
此时金强宋弱,宋军连连败北,许多大臣都想着议和,只是金军不松口,于是想要议和而不可得,只能是继续战斗。议和在某种程度上,符合诸多士大夫利益。议和,在大宋一方,有了广阔的市场。
而金人此时多是安于享乐,多是厌倦了战事,已经呈现出疲态,也是愿意议和。议和,又在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