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彻底炸开了锅。
从微博的热搜广场,到各大娱乐论坛的置顶帖,再到短视频平台的热门推荐,几乎都被同一个话题占据。
那段只有几秒钟,却石破天惊的音频。
“老公呢?我老公呢?!”
模糊的酒店走廊截图带来的疑云,在这段冲击力极强的音频面前,瞬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图片的真伪可以争辩,但声音的辨识度,尤其是杨蜜这种国民级艺人的声音,太容易引起共鸣和判断了。
舆论场彻底分裂。
很快,各种顶着“技术大神”、“专业人士”头衔的账号纷纷下场。
一个认证为某科技公司程序员,网名为“逻辑代码”的用户,发布了一篇长文分析。
他从音频的波形、背景噪音的处理方式、人声的微小抖动等多个角度进行“专业”解读。
结论直指:该音频存在明显的人工处理痕迹,极有可能是利用现有音频素材进行深度伪造,即所谓的AI合成。
这篇分析迅速被大量转发,尤其受到了杨蜜粉丝和控评团队的追捧。
“看!我就说是假的!AI换声!”
“技术大佬都出来说话了,黑子们还有什么可说的?”
“支持博主!现在的造谣成本太低了!”
评论区仿佛找到了主心骨,试图将舆论导向“伪造”的方向。
然而,反驳的声音几乎在同时出现。
另一个自称是“声纹鉴定师老K”的博主,甩出了几张对比图。
图中包含了此次流出音频的声纹图谱,以及数段杨蜜公开采访、影视原声的声纹样本。
该博主用红线标注了多个关键特征点的相似之处。
结论是:目标音频与杨蜜本人声音样本的相似度高达90%以上,虽不能作为最终法律证据,但AI合成的可能性极低。
他还补充道,目前市面上的AI合成技术,很难完美模仿特定个体在醉酒、情绪激动状态下的细微语气和情感变化。
这篇带有“硬核”图谱的分析,同样引发了病毒式传播。
吃瓜群众们看得云里雾里,但“声纹对比”、“相似度90%”这些字眼,无疑更具冲击力。
“卧槽!声纹都对比了?这还怎么洗?”
“所以,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CPU干烧了!”
“两边都有大神分析,我该信谁?”
广大的普通网民,彻底陷入了真假难辨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