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二十六章 秀才策试(5k)(5 / 6)

晋庭汉裔 陈瑞聪 5668 字 25天前

一些典故,论证只要大晋内政搞得好,边患自然而然就消除了,至于你问为什么?我想懂的都懂。

但有没有道理呢?那也确实挺有道理的。

在刘羡看来,有识之士也都应该看得出来,这大晋的心腹之患有点太多了,先治理内患显然比治理边患靠谱。

刘羡把第二道对策交了上去。

中书郎左思出的也是一道实务题,但又与师古相结合,辞曰:

“庶明亮采,故时雍穆唐;有命既集,而多士隆周。故《书》称明良之歌,《易》贵金兰之美。此长世所以废兴,有邦所以崇替。夫成功之君勤于求才,立名之士急于招世,理无世不对,而事千载恆背。古之兴王何道而如彼?后之衰世何阙而如此?”

这题大抵是问,国家兴亡,在于招揽人才,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可为什么有的王朝能因收揽人才而兴盛,有的王朝却丧失人才而衰亡呢?

对这一题,刘羡稍微认真了些,这时候不能再说车轱辘话和歌功颂德了,要从经义上去解读:

“兴隆之政务在得贤,清平之化急于拔才,故二八登庸,则百揆序;有乱十人,而天下泰。武丁擢傅岩之徒,周文携渭滨之士,居之上司,委之国政,故能龙奋天衢,垂勋百代。先王身下白屋,搜扬仄陋,使山无扶苏之才,野无《伐檀》之咏。”

“是以化厚物感,神祇来应,翔凤飘飖,甘露丰坠,醴泉吐液,硃草自生,万物滋茂,日月重光,和气四塞,大道以成;序君臣之义,敦父子之亲,明夫妇之道,别长幼之宜,自九州,被八荒,海外移心,重译入贡,颂声穆穆,南面垂拱也。”

刘羡先是沿着题目的思路,肯定招揽人才的重要性,再沿用商周的典故,加以天人感应的话术,阐述说,不能盲目取士,而要按照儒学经义取士,来着重梳理忠孝之道,国家就一定能安宁。这算是儒学的政治正确了,不可不提。

但这还不够,他又紧跟着写道:

“今贡贤之途已闿,而教学之务未广,是以进竞之志恒锐,而务学之心不修。若辟四门以延造士,宣五教以明令德,考绩殿最,审其优劣,厝之百僚,置之群司,使调物度宜,节宣国典,必协济康哉,符契往代,明良来应,金兰复存也。”

这算是刘羡对取士的一点自我见解。

他觉得察举贡士确实是很不错的善政,但在当下,和九品中正制度结合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弊病,因为察举制度面向过于狭隘,很多门阀不怎么修学就能进入仕途,这实在不利于官场的生态。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