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念恭敬颔首,缓缓解开上衣,展现肚脐旁的一处胎记。
这胎记宛若三团云朵般,中间一朵大,两侧两朵小。
泰顺帝凝视着这胎记,神色虽静如止水,心中却已波澜暗涌。昔日姜念初生之时,他曾亲手抚过这胎记。如今十五载光阴荏苒,姜念的容貌虽未令他感到亲近,这胎记却如旧日信物,唤起了他心底的温情。
姜念整理好上衣,主动对泰顺帝道:“母亲有临终遗言让草民传达圣上。”
泰顺帝微微颔首,示意姜念说出。
姜念启口而问:“圣上还记得那年玄武湖畔的姜雪莲吗?”
泰顺帝默然,心头如被细针刺了一下,隐隐作疼。
姜念又取出了一方旧手帕,道:“母亲临终前,手书一诗于此帕上,血迹染成红花,望圣上过目。”
泰顺帝让姜念将旧手帕呈上,接过旧手帕,心中疼痛又赠——竟是多年前他的手帕!
泰顺帝展开旧手帕,只见血迹凝结成一朵红花,旁书一首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乃李商隐的《无题》。
意思是:
相见不易,离别更是难舍,东风无力,百花凋零。春蚕吐丝,至死方休,蜡烛燃尽,泪水才干。晨起对镜,唯恐青丝变白,夜半吟诗,只觉月光清寒。蓬山虽远,却非无路可至,愿青鸟殷勤,代我探看。
泰顺帝读罢,眼眶竟不禁微湿,心中疼痛难抑,且生出了悔意!
当年姜念出生后,他便返回神京城,自此再未踏足江宁,十余年未曾见过姜雪莲。姜雪莲至死,亦未能再见他一面。
泰顺帝忽而联想到姜念的名字——当年他在江宁时,曾亲自取名“袁易”,姜雪莲另取名“姜念”。“念”字之意,既是她对泰顺帝的思念,亦是希望泰顺帝能思念她与儿子。
十余年间,泰顺帝虽也思念姜雪莲,却始终未曾主动去江宁见姜雪莲,亦未让姜雪莲进京相见。
如今,悔之晚矣!
那女子已带着深深的思念,离世两年多了。
泰顺帝心中暗叹:“她临终前,可曾后悔?是否后悔当年与朕相遇?后悔与朕相爱生子?”
此情,如秋风扫落叶,凄凉入骨。
泰顺帝唯有长叹一声,黯然神伤。
本来,泰顺帝已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