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33章 地下实验室(4)(1 / 3)

五人小组乘坐先进的深海潜艇开始下潜。随着深度增加,外界光线渐渐消失,只剩下潜艇的灯光照亮周围漆黑的水域。

“能量读数持续增强,”一名源士报告道,查看着监测设备,“模式越来越规律,似乎是某种脉动。”

林暮秋闭上眼睛,尝试感知周围的能量场。令他惊讶的是,即使隔着潜艇的金属外壳,他也能清晰感受到一种强大而古老的能量波动,仿佛大海深处有一颗巨大的心脏正在缓慢跳动。

“我能感觉到它,”他轻声说,“比天观和天池都要强大。它。。。在等待。”

下潜约两个小时后,潜艇的探照灯照亮了海床上的一个惊人景象——一个巨大的环形结构,仿佛一座沉没的城市,安静地躺在深海之中。结构表面覆盖着海洋生物和沉积物,但依然能看出精美的设计和精确的几何形状。

“这不可能是自然形成的,”海洋科学家惊叹道,“如此规模的人造结构,在这样的深度。。。古代工程技术远超我们想象。”

苏雨晴指向环形结构的中心:“那应该是中央枢纽,也是我们的目标。但先检查收割者的位置。”

技术人员调整传感器:“检测到一个小型潜水器,位于结构东侧约500米处。他们似乎已经开始探索外环。”

“我们需要抢先一步,”苏雨晴决定,“直接前往中央区域。”

潜艇小心地接近巨大结构的中心。随着距离缩短,中央区域的细节变得清晰——一个半球形的穹顶结构,表面刻有复杂的符文和图案,顶部有一个似乎是入口的圆形开口。

“准备出舱,”苏雨晴命令道,“装备最后检查。”

五人穿上深海潜水服,进行最后的通讯和生命支持系统测试。这些特制潜水服不仅能抵抗极端水压,还集成了源力防护和增强功能,使佩戴者能在深海环境中维持正常活动。

“记住,水下通讯有限,”苏雨晴提醒大家,“主要依靠手势和预设信号。林暮秋,你负责感知和解读古代机制;我和另外两名源士负责警戒和能量控制;科学家负责记录和分析。”

随着气闸室开启,冰冷的海水涌入。五人依次游出潜艇,进入漆黑的深海。尽管有强力照明设备,可见度仍然有限,周围的一切都笼罩在神秘的蓝黑色调中。

团队小心地接近中央穹顶。近距离观察,这个结构更加令人惊叹——半透明的材质散发着微弱的蓝光,表面的符文似乎在缓慢流动,就像液体一样。整个穹顶给人一种有机生命的感觉,而非冰冷的建筑。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