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和赵洋或者李春明一起来的,出来才发现,身边坐了个俏生生的姑娘。
“呦!这谁家丫蛋儿?大热天怎还戴上口罩了?”
楚安敷衍,“我同学!感冒了。”
“哦~~!”陈婶腔调都带着拐弯儿,好好看了许淑一眼,虽然带着口罩但也不得不说,长的真俊(zun四声)!
半开玩笑,半认真,“小安你注意点哈,别让我告你爸!”小小年纪还敢早恋?
楚安无所谓,“我爸离家出走了,你告不着!”驱赶陈婶,“行啦,别看啦,真就是同学!”
把陈婶赶走,才对许淑解释,“邻居,平时就爱八卦。”
把一碗抻面给她推过去,又倒了一杯大白梨。
结果人家许淑根本没管什么陈婶,什么早恋的。和她有什么关系!?
注意力都在抻面和鸡架上!!
面无表情上身不动,盯着楚安把面递过来,汽水倒上,又在那拆鸡架....
“唉....”很不情愿的一叹,清清冷冷的淡淡道,“主要是和你讨论剧本来的.....不想吃东西。”
楚安,“???”
嘴硬,接着嘴硬!口嫌体萝莉,说的就是这种了。
许大明星上半身确实很高冷....
双手却很诚实,已经抄起方便筷一掰两支,然后把口罩往下一拉!擎着筷子等抻面递过去了。
动作那叫一个娴熟。
楚安则是用两只筷子,费力的拆着鸡架。
这玩意一般都直接上手的,这不明星在嘛,不好太粗犷对不对?
人家比较娇气。
“都知道阳城鸡架很有名,可很少有人知道阳城鸡架背后的历史厚度。”
楚安侃侃而谈,讲起了阳城鸡架背后的故事。
“那还是1950年抗美援朝时期。阳城南塔建起养鸡屠宰场,鸡腿、鸡胸肉优先保障空军飞行员供应,剩下没什么肉的鸡架成为普通市民难得的荤腥。”
“逐渐形成饮食习惯,但也没现在这么风靡。之后到了90年代,东北下岗大潮一来。下岗工人用厂子里的边角废料,焊点炉子,铁板啥的,才形成今天整个辽省到处都吃得到鸡架的局面。”
所以啊....楚安还一手一支筷子在那扒拉,“别看只是小小的鸡架,却见证着东北的奉献与兴衰。”
这套词就是标准的酒桌话术了,必得满堂喝彩,盛赞“楚总”见多识广,有生活!有深度!
而许大明星就不一样了,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