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弃守凉州的缘由,而是就民生问题为众人剖析羌人叛乱的根源所在。
放弃凉州这一议题,自前汉便已兴起,后汉期间关于是否放弃凉州的大朝议,亦不下三次。
正如张义所言,在丝绸之路断绝之后,凉州确实已成为趴在大汉身上吸血的恶州。士人向来轻视凉州,连带凉州汉人也遭鄙夷,故而附和放弃凉州者大有人在。
而张义提出的方针,也是后汉早已提及过无数次的“拆西补北”之策。
和熹皇后邓绥之兄邓骘,将凉州与并州比作大汉的两件破衣裳,拆了其中一件的丝线去将另一件破得没那么严重的衣裳补全,这样至少还能得到一件完整的衣裳,否则两件都是无法穿出去的破衣裳。
被放弃的,便是凉州,要挽救的,乃是并州。
只是此提议并未被采纳,但这样的方针依旧无数次被后汉的士人们提起。
附议张义之人,也多是老生常谈的迂腐旧论,说白了就是带着有色眼镜歧视凉州和凉州人,而非张义基于国家实际情形的切实论调。
一时间,朝堂中凉州籍官员多有不安,而皇甫嵩、董卓这两位凉州人,却安坐于席,仿若全然置身事外,连参与争辩的兴致都无。
就在朝臣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之时,忽有一声暴喝自太子府群臣的行列中传出。
“启奏殿下!”
刘辩循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却见傅燮满脸怒色,须眉倒立,以手直指大鸿胪张义,高声道:“臣请斩大鸿胪!”
“斩大鸿胪,天下乃安。”
话语甫落,满朝皆惊,众人哗然看向了向来言谈举止有古君子之风的傅燮。
三公曹尚书郎杨赞当即出言喝之:“安敢辱骂大臣耶?”
杨赞是张义的门生,他自然有义务替老师说话,尤其是傅燮这般一上来就要杀了他老师的。
好歹也是光禄大夫刘宽的弟子,刘文饶学识渊博,为政以宽,怎么教出你这么的性情暴烈、动不动喊打喊杀的弟子?
连士人的体面都不讲了?
不过杨赞还是没有进一步驳斥傅燮,毕竟傅燮的老师刘宽虽然重病卧床不起,却依旧是汉室宗亲、朝廷重臣。而傅燮本人还是太子洗马,是太子家臣,无论如何也不是他能够羞辱的,最多是在礼法上驳斥一二。
“昔日冒顿书信羞辱高后,樊哙为上将军,言‘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慷慨陈词,忠义至此,季布犹言“哙可斩也,而大鸿胪莫非自以为忠义勇烈可比樊哙乎?”
“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