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又不一样,不需要他了解宋代科举所需的大量儒学相关知识,只需要直接按照题目写文言文议论文就行。
作为现代最顶级的文科学霸,这一点对他来讲并不算困难。
前身怕策论考试,他可不怕!
而且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来都来了。”
此时县学考场内早已人声鼎沸,学子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低声互相讨论着今日可能的策论题目。
陆北顾被两名士子搀扶着走进考场,立刻引来了不少人的侧目。
“那不是陆北顾吗?他怎么这副模样?”有人低声议论道。
“看来是落了水。”另一人小声回应。
“他这副狼狈模样真是晦气,可别影响咱们的发挥。”
而这时,身后突然传来一声嗤笑。
陆北顾不用回头也知道,定是县学里那些富家子弟。
前身记忆中,这些人最喜欺辱寒门学子,尤以在县学内成绩第一的何聪为首,此人家中经营着合江县最豪华的酒楼。
“陆兄额头带伤,莫不是昨夜悬梁刺股刺到脑子上了?”何聪的声音从后方传来,“可惜策论不比诗赋,没有取巧法子。”
说起来,前身之所以会选择在今日一了百了,也有对策论考试恐惧的缘故。
大宋在庆历新政以后,在地方上建立了“县学-州学”两级教育体系,想要参加科举就必须通过县试,由县学进入州学,否则没有资格参加州试②。
偏偏庆历新政对考试内容进行了改制,从注重诗赋改为策论,经义也开始注重阐述个人理解。
这次版本大更新,对前身这种小镇做题家而言无疑是不太友好的。
原因很简单,若是考诗赋还能准备点万用模板,毕竟诗赋有固定韵脚和题材。
但策论考察的核心却是学子对时政的见解,在这个信息极度闭塞的时代,前身这种连州城都没去过的寒门子弟,能写好才有鬼了吧?
反而是一些家境优渥的士子眼界更加开阔,因为他们家族里往往都有致仕或在朝的官员,耳濡目染之下,对于时政的见解不是寒门子弟能比的。
所以每次策论考试,对于前身而言都是如坐针毡一般的煎熬,事后的点评更是公开处刑,让前身常常羞愤万分......久而久之,怕到了极致。
但陆北顾听到这些话语,心中却没有丝毫波澜,更没有选择回应。
来到自己的座位上,他深吸一口气,一秒进入了考试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