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天幕这个未知威胁的巨大压力下,李斯这位法家代表人物,其思想中冷酷的一面被彻底激发。他决心用最严酷的手段,来捍卫他所信仰的秩序。
这位权相,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他的选择,不仅将影响他个人的命运,更可能将整个大秦帝国,带向一个更加极端、也更加危险的方向。
天幕的冲击波,并不仅仅局限于朝堂之上和市井之间,它如同投入思想界的一颗深水炸弹,在当时的诸子百家(或其残余流派)中,也激起了轩然大波。
秦朝虽然以法家治国,但儒、道、墨、阴阳等各家学派的思想,并未完全禁绝,仍在以各种方式流传和影响着社会。
当天幕播放关于秦始皇和长城的“科幻秘闻”后,这些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可能是隐居的学者、游走的方士、或者仍在朝中担任某些职位的官员),都从各自的立场和理论出发,对这一事件进行了五花八门的解读和辩论。
儒家学者们,如淳于越等(如果他还在世或有类似的代表人物),自然是抓住了这个“把柄”,对秦始皇展开了更加猛烈的抨击。
“看到了吗?这就是暴君的下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儒生,在自己的草堂中,对着几个弟子痛心疾首地说道,“不施仁政,不尊礼法,妄求长生,沉迷方术!如今竟被上天(天幕)揭示其荒诞行径,简直是遗臭万年!”
他们认为,天幕的内容,恰恰印证了儒家一直以来对秦始皇“德行有亏”、“不合礼法”的批判。秦始皇不听儒生劝谏,反而焚书坑儒,现在好了,连老天都看不过去了,降下“天幕”来揭露他的“丑事”!
“君者,当修德行仁,以民为本,方能上合天心,下安黎庶。”老儒生总结道,“似秦皇这般,逆天而行,焉能不亡?”
儒家学者们纷纷写文章、作诗赋,以天幕事件为引子,宣扬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批判秦朝的“暴政”和“失德”。
而法家人物,如李斯,虽然表面上要维护皇帝,但内心深处,可能对秦始皇这种“不务正业”、可能动摇统治秩序的行为,也是颇有微词的。
他们更关注的是,天幕的出现,对法律的权威性和统治的稳定性造成了破坏。
“妖言惑众,扰乱民心,此乃乱法之举!”一些法家官员在私下里议论,“当务之急,是严明法度,加强管制,将一切敢于传播、议论此等妖言者,绳之以法!绝不能让其动摇帝国秩序!”
他们认为,无论天幕内容真假,其造成的混乱本身,就是对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