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苑寻一处好所,好生豢养便是,何必藏于金屋,惹人非议?此举……似有不妥。”
乾隆皇帝这番评论,看似在批评汉武帝,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微妙的“理解”甚至“同好”之情(当然,是以他自认为更“高级”的方式)。他将汉武帝的“怪癖”归结为“帝王常人之好”,只是处理方式“不妥”,似乎在为这种“爱好”本身,寻找某种合理性。
或许,在他内心深处,也担心自己那些广泛的“收藏癖”和“风雅爱好”,会不会在某一天,也被这该死的天幕拿出来,编排成什么离谱的“黑历史”?比如,“乾隆盖章吸灵气”?(虽然他现在还不知道这个梗)
这种微妙的“共情”,让乾隆在看待汉武帝“藏雕”事件时,少了几分纯粹的嘲笑,多了几分复杂的审视。
当然,这种“理解”并不会影响他对大清形象的维护。他依旧会认为,大清的皇帝,是远比汉武帝更“圣明”、更“有品位”的。但这小小的插曲,却也暴露了他内心深处,那份作为帝王,同时也是一个有着各种欲望和“爱好”的普通人的复杂心理。
大汉,未央宫。
经历了最初的尴尬、愤怒和哭笑不得之后,汉武帝刘彻,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迅速冷静了下来。
他不是朱元璋那种容易被愤怒冲昏头脑的人,也不是秦始皇那种容易被虚妄幻想诱惑的人。短暂的情绪失控后,他立刻开始思考如何应对眼前的局面。
“金屋藏雕”?这说法简直荒谬到了极点!但他知道,天幕的影响力巨大,无论多么荒诞的谣言,一旦被它传播开来,都会对他的声誉和统治造成实实在在的损害。
必须反击!必须澄清!必须将这盆泼到自己身上的脏水,彻底洗刷干净!
他的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
“来人!”他沉声下令。
几个宦官连忙上前。
“传朕旨意!”刘彻的声音恢复了往日的威严,“命廷尉张汤(或其他负责刑狱的官员),即刻彻查此事!”
“查!”刘彻加重了语气,“给朕查清楚,这‘金屋藏雕’的妖言,究竟是何人所造?!是哪个胆大包天的方士在背后蛊惑人心?还是哪个对朕心怀不满的逆贼在暗中捣鬼?!抑或是……后宫之中有人嚼舌根子?!”
他怀疑的对象很多。那些曾经被他宠信又失宠的方士,完全有可能因为怨恨而编造谣言。那些在朝堂上与他政见不合的官员,也有可能借此来打击他的威信。甚至后宫那些争风吃醋的女人,也可能在背后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