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再倨傲,也势必要给予回应。
朝堂之上,能够直接代表礼部的,毋庸置疑就是礼部尚书胡濙。
但是这位老大人,向来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与世无争的,照他的性格,就算受了弹劾,也不会太过在意,顶多应承几句就过去了。
这对于朝臣来说,不算什么。
可对于筹谋着要趁机备置太子属官的朱鉴等人来说,就是大问题了。
备置太子属官,最重要的依据有三个,一是尊敬太上皇,示天家亲密,皇位有序,二是为培养储君,提早接触政务,三就是礼法和仪典的需要。
这三条里面,第一条原本是最有力的,但是,被天子连消带打,尤其是在干脆利落的同意了冬至大节的仪注之后,作用已经有限。
至于第二,这条要是足够有说服力的话,当初朝议就不会通过出阁而不备府,说到底,太子殿下的年纪在那摆着,再过两年接触政务完全来得及。
所以到最后,礼法和仪典反而是这三条里头,最能拿得出手的。
但是,一旦作为礼部尚书的胡濙,在朝臣面前表了态,哪怕是敷衍虚应的表态,也代表着礼部在仪典上没有问题,再想在这方面做文章,就十分困难了。
所以,局面才会发展到这种不可收拾的地步。
当时的局面,礼部必须要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
但是,朱鉴不得不说,他也没有想到,李贤会有这种魄力。
还是那句话,俞士悦弹劾的是礼部,所以代表礼部做出回应的,理所应当是,也只能是胡濙。
李贤一个礼部侍郎,直接站出来代表礼部表态,是十分逾矩的。
说白了,这是在打胡濙的脸!
不知道的,还以为礼部没有尚书,全凭李贤一个侍郎做主呢……
身为佐贰官,窃正堂官之权之势,是官场大忌。
所以,当时的朱鉴,其实没抱着希望,李贤能有这个魄力。
但是,不得不说,小公爷推荐的人,太上皇信任的人,是值得托付的。
李贤明知后果,但还是毅然站了出来。
于是,胡濙这位五朝老臣,果然怒不可遏,当场表示要将李贤调离礼部,而满朝上下,无一人为李贤说话。
这就是后果!
堂堂正三品的大员,而且是六部的郎官,仅仅三言两句,便定下了去向,这在朝中,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毕竟,到了这等地步,哪个没有几个故交门生,同乡好友,就算最后改变不了结果,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