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五百九十二章:第一道坎(2 / 3)

作为天子近臣,之后转迁阁部,走的是清流的路子。

至于二甲,一般来说人数不定,少的时候四五十人,多的时候一百出头。

这批人,如果有特别优秀者,有那么一个两个的,也可以特批入翰林院,但是大多数人,则会留在部院当中观政半年,称之为观政进士。

在半年结束之后,根据日常表现和最终考核,选授六部主事或各寺监的副职。

其中优秀者,方有资格进入都察院,授予御史或给事中。

但是,这个人数,基本上每次不超过十人。

至于三甲的同进士,不用观政,直接便可以选授官职,但是基本不会留在京中,多数都是知县起步,有少数优秀或有关系的,在吏部有空缺的前提下,或许可以捞得到推官之类府一级的佐贰官。

按于谦的意思,是打算优先从庶吉士里面要人,然后从新科进士当中选授御史。

就像王文所说的,这么做是有风险的。

庶吉士向来是清贵之职,他们若成功通过考核,留在翰林院,那么授官要么是七品编修,要么是六品修撰。

无论从身份还是地位上,都要比御史高一截。

结果现在,于谦硬生生的要把人从翰林院截过来,这可是个的罪人的事。

人家熬了一年,两年甚至是三年,苦兮兮的在翰林院做文章,可不是为了最后跟那些只观政了半年,科举成绩还不如自己的二甲进士一条起跑线的。

除此之外,还有新科进士。

除了三甲授地方官之外,二甲和一甲的进士原则是都是需要观政的,如果直接选为御史,这帮初入官场的愣头青,万一要是闹出什么乱子来,谁来负责?

要知道,人是兵部要的,但是这些官却需要吏部来选授,换句话说,不管是得罪人,还是最后出了乱子背锅,都是吏部的。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王文自然是不愿意的。

和他一样的,还有翰林学士萧镃。

作为翰林院如今的掌事人,萧学士其实很郁闷,要知道,翰林院是个清水衙门,之所以被看重,是因为可以积攒人脉。

基本上从翰林院出去的,最后在朝中都能有一席之地,最次也能做到三品大员,这种未来的投资,在讲究关系的官场上,是极为有用的。

没看到工部的陈循,虽然在六部当中排名最末,但是,只要他想,虽是能找到一批门生故旧吗?

这就是多年积攒下的人脉。

萧镃从国子监祭酒转调到翰林学士,时间不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