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江渊要推程宗进一甲,并且说服了张敏,朱鉴二人交出手里的名额。
将柯潜打入二甲,也正是这个原因。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撇开对题目的理解这种主观问题,柯潜的卷子比程宗来说,明显是更优秀的。
要是二人的试卷同时送到御前,那肯定是没程宗什么事了。
所以,要保程宗,那么,柯潜的试卷就必须排到前十名以外,当然,这个决定,的确是萧镃下的。
至于为什么,当然是因为,江渊没有点透的,那三个呈送御前的名额。
要知道,按照惯例,每个读卷官可以选出自己觉得最优秀的一份试卷,作为一甲的候选者,呈送御前。
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像柯潜的卷子一样,还是要经过诸多商议的,但是基本上来说,如果首次拿出来的试卷通不过,也会由对应的读卷官自己再选一份。
这基本上是心照不宣的规矩,不然的话,每个人都想把自己觉得最好的试卷推上去,吵上几天几夜也定不出来名单。
萧镃作为翰林学士,毋庸置疑,他在这些读卷官中,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也很简单,这些卷子推上去,就算得不了一甲,那排名也会在二甲的前列。
他们在经过馆选的时候,是非常有可能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的,换句话说,殿试结束之后,他们推举的这些士子,都要变成萧学士手下的人。
所以,自然要看重萧镃的态度和意见。
这本来是个互惠互利的事,官场上的人脉网,就是这样逐渐形成的,萧镃的翰林院得了新鲜血液,一干读卷官们提携的后进举子,也会对他们感激有加。
但是,事情坏就坏在,萧镃有些贪心。
别人推举出来的,和自己点出来的,终究亲疏远近是不一样的。
近些日子以来,翰林院的日子并不好过,庶吉士提前散馆是好事,让萧镃一下子清除掉了陈循和高谷在翰林院残留的势力,但是,也让翰林院一下子变得空空荡荡的。
这段时间,维持经筵日讲,萧镃都感觉到有些吃力,更何况,翰林院的庶吉士虽然没有官职,但是,在士林当中的影响力却不小。
作为清流,掌握舆论风向,是翰林院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为了尽快培养自己的亲信,萧学士对于这次春闱十分看重。
这个时候,江渊找上了他,隐晦的提出了这笔“交易”,推程宗上位,然后内阁的其余两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