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仪显然也不是没有准备,直接了当的反问道。
「舆论大势一成如何?朝中有人随声附和如何?」
这两句质问,顿时让朱鉴愣在了当场。
不过,他不是被问住了,而是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问题,朱仪竟然会问出来。
「那自然是……」
「自然是什么?」
朱仪冷哼一声,却显然并不打算听朱鉴说完,直接打断了他,道。
「六部七卿,内阁众臣,除了朱阁老你一个人之外,你能有把握,让谁带着这些言官出面反对?」
「还是说,你打算再让一干勋臣出面,给言官们助阵?」
这两句话,顿时提醒了在场的众人。
勋臣们集体出面的情况,倒也出现了几次,但是,每一次的状况,似乎都不怎么理想。
最严重的那次,有一个算一个,参与的人都挨了板子,这种感受,显然是没有人会想再来一次了。
眼瞧见其他人都变了脸色,朱鉴想了想,正要开口,但是朱仪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道。
「好,就算你能找到有份量的大臣出面,或者,朱阁老愿意自己出面,这个权且不提。」
「我只问一句,若是皇上就是要乾纲独断,又当如何,难不成,你觉得六科和内阁,有胆子执奏吗?」
「而且,执奏如果那么好用的话,当初太上皇亲征,六科为何不曾执奏呢?」
这番话说的不可谓不大胆,尤其是引用了太上皇的例子,若非是朱仪的身份,只怕也没有人敢说的这么直白。
与此同时,这番话,也让在场所有人的,都陷入了沉思当中。
所谓执奏,指的是不合典制的旨意,被六科封还的情况。
这种权力,一般情况下属于六科,但是,随着内阁的逐渐崛起,一般认为,内阁也可以参与其中。
六科的执奏,体现在诏旨形成后,内阁的执奏,则体现在诏旨形成前。
按照朝廷惯例,经由内阁草拟的诏旨,才是符合典制的,所以,如果内阁团结起来,拒绝为皇帝拟旨,某种意义上,也能达到阻拦皇帝的效果。
但是,这种行为,本质上属于抗旨,而且,需要所有的内阁成员同心协力,所以,到现在为止,基本上没有出现过。
至于六科的执奏权,听起来好听,但是,也有严重的限制。
首先,这种权力,虽然类似于唐朝门下省的封驳权,朝堂当中也惯称为封还,封驳权,但是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