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下,透出一股力量。
3个月,也足够徐导的电影开始宣传了。
这也是苏书开始出现在电影宣传会上的原因。
宣传会上有很多的记者,但是没有一个记者的话筒与镜头关注在苏书身上。苏书是一个新人,还是一个没什么作品和话题的新人,记者都是人精,当然会全部跑去询问主演,谁会关注这么一个小小的配角?
或许也不是所有的记者都是人精,这不,其中就有一个年轻的记者向徐导提问了。
“请问,徐导,你当初为什么会大胆启用一个新人呢?据我所知,这个新人并没有作品,也不是科班出生,是什么让徐导选择了她?”
这话问得真有技术含量,既可以把它当做一个单纯的询问,也可以把它当做是苏书走后门的暗示,哦,不对,是徐导潜规则的暗示。
徐导看着眼前的这个年轻人,面庞很稚嫩,脸上还带着一个大边框的眼镜,身上穿的都是一些便宜货,一看就是刚入行不久的。
“其实,苏书并不是一个新人,苏书在加入我的剧组之前,还拍摄过一个广告,这个广告我想大家都看过,埃德蒙导演拍摄的。另外,我选择演员的标准一直没变,全部都是以演技为前提的。我相信,看过电影之后,你就可以告诉我为什么会选择苏书了。”
年轻记者点点头,老老实实的坐了下去,奋笔疾书去了。剩下的记者相互使着眼光:看来徐导很看重这个新人嘛,不过还是主演和徐导最重要。新人嘛,篇幅给主演都不够,哪里还有新人的地方。
徐导很快又点了另一位记者又开始回答。
苏书坐在一边,感觉自己的脸都要笑僵了。但是发现年轻记者开始把镜头对准自己之后,还是尽力的给出了一个完美的微笑与脸庞。
现场的记者太多了,坐在台上,真是一刻休息都没有,万一别人拍照的时候自己也入境了呢?所以要保证全场姿态的完美。
苏书一边在心里叫着累,一边在心里想着,不知道那个小记者待会儿会写什么,应该会提到自己的。毕竟徐导都这么递话头了。
小记者的确是提到苏书了,还冒着主编的责骂在徐导的专题中提到了苏书,称呼苏书是这一代的“徐女郎”。徐导启用新人的次数不多,苏书是新的一次。当然,这一篇主编是不怎么满意的,但是看着小记者呆愣呆愣的脸,想着也没有其他素材了,所以就捏着鼻子把这一篇发了出去。
嗯——不出所料的,没多大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