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缅怀鲁迅先生
昨天有已经成了商人的校友来玩,看到我正在打一篇有关老庄的文章,颇有不以为然,戏说要彻底删除,其实对此我倒是没有什么意见,因为我所谓的劣作其实应该说唯一该去的地方就是那回收站,然后点击“彻底删除”。(现在没删只不过是敝帚自珍而已)——且不必说那些粗鄙无物之论,即使是一些自己认为有点东西的文章,估计也是如此,恰如朱先生上课时说的:“高雅到了极致也就也许只能到地摊上去了”。
不过那朋友接下来的一句话倒使我很感有趣,因为他说:“要看书,还是鲁迅的书倒值得看看啊!”——这话倒是令我很感兴趣,因为接着我正好要写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于是忙问:“为什么啊?”
起先当然是对我得继续调侃:“呵呵,鲁迅先生叫你少看或者不看中国书啊,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啊!那你不就早来与我一起干了啊?”
不过接着他倒是真谈了许多对我挺有启发的话:“说句实话,毕业经年,唯一能记起的也就是一点鲁迅的东西了。虽然具体的文章的内容也同样记不太清楚了,但鲁迅文章所带给我的那种深刻、绝望、孤独的感觉却是记忆犹新。在中国文学史上所有的作家中唯有鲁迅才是真正独一无二的、无人超越的大家。要想超越鲁迅,绝对不是读多少多少书,写多少多少字就可以的,那需要一种天赋的个人深度才可以。”
我深以为然。鲁迅与其他作家差别最大的地方应该不是个人天赋的差异,许多别的作家的才华天赋绝对不比鲁迅先生差。他们之间最大的差别应该是一种生命深层的东西。许多别的作家对中国文化、中国民族劣根性的批判也许同样是非常彻底与深刻,但是鲁迅先生对中国人(想了半天,还是用这个词)的绝望却是深入骨髓的。读任何时候先生的文章,有时给我最大的感受与冲击的就是那孤独的感觉,那“举世皆醉(应该是昏或愚更恰当)而我独醒”的绝望。恰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那一张先生在厦大海边的照片——海风拂起着他的乱发,沧桑的脸,呐喊的战士,无助的先知。
先生其实早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也许他所做的一切批判、反抗、探索的终点并不会有什么成功与鲜花,有的只有死亡与坟。可是即使在那“无物之阵”中,先生却依然在希望和绝望之间不断地挣扎,先生依然在抗争着。
而这种在绝望中抗争中的形象,也就是鲁迅在小说散文中一直着力描写的那个清醒的孤独者的形象,一个在绝望的境地中,与生存的无意义进行着殊死抗战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