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只是一个局限的本质,只是针对物质而言的,但这一部分却也是必不可少的,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即色蕴部分。
那再说这一粒砂的物理本质,在粒子结构层面来看,它是由哪些基本粒子组成的呢?在原子尺度看,是由氧原子与硅原子组成,氧元素与硅元素的区别是什么呢?是其原子核中所含质子与中子数的不同,还有所带电荷的不同。在氧与硅化合前,单个的氧原子或硅原子对外的表现都是中性的,原子核外的电子与核内质子所带电荷数量相等,属性相反。
电子是一类基本粒子,那么佛家是如何看待电子绕原子核运动这一现象呢?佛家对电子运动的描述叫做“生灭”,而非运动。认为电子是在无数次的生灭中往复循环,这与量子理论是相一致的,就是量子态的坍塌。电子的不断生灭使某一段时间内的原子核外的电子轨迹看起来像是一团云的形状,这正是电子云的由来。而在某一时刻,却不能准确确定电子所处的位置,只能得到电子出现在某一位置的概率,就是遵守不确定性原理。如果这一个电子在某一个位置出现了,那么先前一个位置处的电子就已经灭亡了,无数次的生灭使电子看起来仍是那一个电子,其实不然,电子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生灭轮回。
所以在物理本质上来讲,电子是实在粒子,然则又非真实在,它在不断的灭亡,灭亡了就没有了,就是虚幻的。
佛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何解?
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些是缘生之法,“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以,缘聚这个相就显现,缘散这个相就破灭。“凡所有相,均是虚妄。”相是妄相、幻相,佛家称妙相,“妙相”是空的、假的,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这是说明能得不可得,所得也不可得,所以万法皆空。
要修善因,不要造恶因,造恶因的果报是往下坠落,一世不如一世,无人能救,佛菩萨虽然慈悲也无法救。能救自己的,除了自己之外,没有别人。
因实在说是刹那之间就变成果,因变成果,因空了;果又是下一个果的因,所以果又变成因,果也空了。由此可知,因果也是空的。因果怎么会不空?“转变不空”,因会变成果,果会变成因;“相续不空”,永远是相续的;“循环不空”,一个人造业是因,受报是果,受报的时候,他又造业,永远在循环。所以“因果不空”是讲它的三个特性,转变、相续、循环不空。
用物理的语言来理解,相就是态,就如量子态,不是一直可以保持的,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呈现稳定的态,就是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