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还有一些类似于树正卿之类的人并不安于军伍。
这些苗头只是初现,实际上并不严重。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不预加防范,将来难免会酿成大祸。还有一点,在他穿越之前的那支军队,之所以能够在逆境中创下许多辉煌的战绩,靠得就是军民鱼水情这个法宝。刘子秋很想把自己的军队也打造成一支子弟兵。当然,在这个年代,人们的思想毕竟跟后世有很大区别,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各种政策来潜移默化地进行引导。而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也是他潜移默化的一种方法。
对于上面发现的那三个苗头,刘子秋的处理意见也很简单。第一种情况,他要求所有的士兵,每个月必须帮驻地百姓干一天活。第二种情况,凡是发现拿了乡绅或者百姓东西的,一律从饷银里双倍扣除。第三种情况却比较人性化,允许将士主动辞去军职,愿意参加科举的,也可以从军中报,而且朝廷还会给予优惠。
其实第三种处理意见,目的就是为了让将士们多读书,多学点文化。文化这东西很虚无飘渺,看似对作战没有什么用处。但将士们有了文化,刘子秋才能够方便地灌输一些自己的思想,才能把军队建设成自己所期望的那样。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刘子秋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
第二天一早,三艘官船扯起风帆,离开下邑继续南行。这一路行来,却是顺利了许多。朝廷的文书早已传到运河沿岸各处,早年被杨广强行集中起来的这些民工得到消息自然是欢欣鼓舞。一路上,已经可以看到许多河工开始对运河进行清淤、疏浚,遇到弯急水浅之处,还有河工会主动帮助拉纤。他们的工钱都由朝廷支出,减轻了运河上来往船只的负担。同时,运河的畅通也带来了沿河经济的繁荣,同时给朝廷带来了大量税收。天长日久,必然可以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
看到文书上所说的政策真的得到了落实,程知节总算松了一口气。现在,他对刘子秋已经是五体投地,也渐渐动起了入朝为仕的心思。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他只能走“夫人路线”,为此,石慧娘已经求了高秀儿好几次,不过刘子秋一直没有松口。
船队缓缓而行,半个月以后,终于抵达了江都。据说杨广当年修筑大运河,就是为了游幸江都。现在杨广已经死了,这个传言也就无从证实。不过在运河修好以后,杨广确实来过一次江都。如今,江都宫已经毁于战火,唯有瘦西湖沿岸的杨柳依旧随风飘舞。看到这一切,刘子秋未免有些唏嘘,忽然想起一件事来:“当年李靖攻破江都,王世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