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36章 不可接受(2 / 4)

备由朝廷统一配备以外,其余将士的武器、盔甲、马匹都是自备。这样的兵制,直接导致军队的装备杂乱不齐,严重削弱了战斗力,对此参加过吐谷浑战役的刘子秋深有体会。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辽东气候恶劣,冬季的气温往往低到零下三十多度。如果没有事先做好充足的御寒准备,极可能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而高丽军队本就生活在那里,对当地气候的适应能力肯定远远超过隋军,只要将战局拖入冬季,局势就会发生逆转。

历史上那场战斗,隋军百万之众,最后活着回来的不过数千人。结局之凄惨,令人震惊。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认为高丽军队有多强大,如果高丽军队真的很强大,他们便不会只在辽东一地折腾,早就染指中原了。所以三征高丽的失败,最大的原因还在于隋军自身。只要解决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要说高丽,就百济、新罗都加到一起,也同样是不堪一击。

当然,刘子秋一直没有放松军队建设,一些问题其实已经得到解决。比如,军队的建制问题,比如军队素质的提高问题,再比如军队后勤补给问题,这些一直是刘子秋主抓的重点。尤其是后勤补给方面,吸收了清剿砀山、鱼山贼寇战斗中的经验,现在的正规军中,已经组建了专门的辎重运输部队。刘子秋现在要做的只是有针对性地做一些调整。

最需要的准备的有两点,一是大量屯积战略物资,二是将士们对当地气候的适应。

普通的棉衣棉被很难抵御那里的严寒,即使加上一些羊皮袄也不一定有效,刘子秋想到了羽绒服。一道圣旨传往全国各地,大量收集各种羽绒,尤以鸭绒、鹅绒为最佳。当然,野鸭绒、大雁绒甚至天鹅绒那就更好了,只是数量有限。在这样一个纯粹依赖手工的年代,要收集大量羽绒算得上一件十分浩大的工程。幸亏现在已经进入农闲时节,百姓们倒是有许多时间。在各地官府的发动下,几乎所有的百姓都行动起来。

除了收集羽绒,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准备干粮。干粮主要由两种腌肉和炒面这两种食品组成,腌肉由漠北和西域各部落提供,炒面则是军队将士利用训练的间隙自己炒制而成。所有的干粮并没有立刻派发给部队,而是陆陆续续运往蓟县储存起来。

蓟县是涿郡郡城所在地,也就是后世的北京城,那里有杨广修建的一座行宫,叫做临朔宫。不过,临朔宫中的宫女、太监都已经被遣散,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宫室。如今,这座临朔宫已经被改造成一处粮仓。在临朔宫的地下挖了一个巨大的冰窖,腌肉、炒面就存放在那个巨大的冰窖内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