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一本书么,未免太过夸大其辞了吧?然而,作为党史办的老板凳,薛向却深深知道后世纪录片之所以诞生,乃是中央电视台奉政治局之命制作的。以此,便可知有着何等样的影响力。试想想,如果把提前三十年诞生,也就是由现下的薛向开启金手指,让其横空出世,能对现下的决策层产生何等冲击?
要说薛向书写这的最大野望也正在此处!
薛向虽说在后世收看过的纪录片,然而实体书压根儿就没读过,就是纪录片中的内容,也近乎忘光了。因此,他此番把目标定在上容易,可成书所耗费的心力却是难以尽数。因着怀揣着特殊的目的,薛向落笔处,尽量以最大的诚意,以求最直观地、最立体地形式,将这些大国的历史呈现出来。
他丝毫不敢加入自己的观念,亦不做任何种族、文化乃至文明的比对,如果说非要植入个人色彩不可,他也不过是尽量在文字中尽可能地引导读者从对历史的沉思,再投射到对现实的思考。
五天五夜耗尽心血,绞尽脑汁,就是这样几乎熬干了血、熬白了头般的折腾,薛向也不过才完成了一篇。要说进度如此缓慢,还真不是薛某人才思不捷,笔端迟钝,实乃是这看似抄袭,实乃重做的太过耗人心力,即使后世这的九大篇章诞生。也是集合了中央无数笔杆子和智库的心血。
而薛某人此番几乎是单打独斗,却还要力争以全球的视野和历史的眼光,为共和国的改革开放寻找镜鉴;站在整个世界文明的高度。以思辨性的语言描述就大国的兴衰存亡,从而得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深刻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中。探寻推动共和国发展的最根本力量。
薛向希望的诞生,能为正在进行改革开放的共和国献上一道心灵鸡汤,饮罢之后,大国家的小国民们,甚至是正纠结与资与社的大人们能重拾自信,获得启示,以开放的心态打开自己的视野。
以一敌众本以难能可贵。而薛某人要做的是超越前世的经典,无疑是难上加难。好在第一篇终究是诞生了,其中内容不说尽善尽美,薛某人终归是增删数次。批阅多次,他自己算是基本满意了。然而这的反响到底如何,薛向却是知道绝不是靠销量来决定了,信息传导需要时间,传导到高层。再反馈回来,就尤其需要时间,薛向现在恰恰有的就是时间,所以,此刻他一点也不着急。
一杯普洱将将饮尽。暮霭已沉,透过大大落地窗户向西天望去,但见远山苍翠,残霞如血。薛向正凝眸西望,神游西天,叮铃铃,叮铃铃,桌上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