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话来如此的锋锐如此的霸气,把赫赫有名的几社名士,都给骂的低头不语。要知道陈子龙等这三个人,可是名镇江南文坛的,最擅长雄辩,曾几何时也会在正面交锋中被人辩倒!
陈子龙等人对视一眼,不但没有因为受到痛斥而生气,反而离座来到俞燕飞的面前,一揖到地。这样的举动把俞燕飞吓了一跳,他对古代的礼节并不是很熟悉,心里感到疑惑,这些倒霉孩子搞得那一出?难不成被自己骂傻了?
陈子龙非常诚恳的说道:“闻先生之言,只觉如同醍醐灌顶甘露洒心,眼前豁然开朗,方知先生乃是有大智慧之人,尚请原谅我等一己之偏见,望以后能不吝赐教!”
俞燕飞顿时感觉长出了一口气,能让江南名士恭敬的称自己为先生,可见自己前世的忽悠本事并没有退步,也证明了这些书生文人做事墨守成规坚持己见,从来不知道变通二字的真正含义。
不过这也是俞燕飞大费唇舌要达成的目的,他需要借助三人江南名士的身份和地位,为自己在大明朝的文人中扬名。目的是减少文官集团日后对自己的敌意,以后大明的国计民生终究还需要用文官来支撑,武将做这样的事情不在行。
要想建立自己的班底,没有一个显赫的名声是不靠谱的,明朝的文人都是典型的死脑筋,他必须有个良好的形象,宣传自己是最重要的第一件事。
陈子龙开口说道:“先生,我等聆听教诲,有茅塞顿开之感觉,但细微之处尚有不明,还想请先生再加训示。”俞燕飞微微一笑,说道:“训示不敢,有什么疑问不妨说出来,看看我能否解答。”
陈子龙有些感叹的说道:“先生,我等自小就熟读圣贤之书,为的就是将来能够报效国家民族,为黎民百姓做一番大事。奈何如今的朝廷政局动荡,陛下信赖重用宦官,频繁更替朝中大臣,外有强敌入侵内有流寇作乱,旱灾瘟疫频发,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我等身微言轻无力为民请命,眼见如此的困境,心中着实无法平静。”
感觉到三人已经入彀了,俞燕飞心里觉得非常满足,淡淡的说道:“我知道诸位心中的困惑,作为几社的组建者,著名的江南文坛才子,空有满腹的才华满腔的报国赤诚,却龙困浅滩虎落平阳,眼见宵小之辈为非作歹,却只能作壁上观。我昨天说的很明白了,只是你们未能理解我的深意,我来问你,皇帝为什么宠信宦官却对文官颇多猜忌?”
三人对视一眼,最后夏允彝说道:“先生,自万历三十三年东林书院成立开始,浙、齐、楚、宣、昆各大派系纷纷登场,我们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