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话并没有丝毫夸大的成分,如果没有俞燕飞出现,这次载入史册的松锦大战,大明在辽东的军队差点就被清军一锅端了!大明不仅仅是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yankuai,连军队也早就腐朽了,虽然大明士兵拼死作战,为国家和民族不惜生命,可一群贪生怕死的将领们,却葬送了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ads:本站换新网址啦,速记方法:,..com]
但俞燕飞非常喜欢皇太极的霸气,说得越多情报泄露的越多,将来取胜的把握就越大,看来草原部落同意出兵参加大战,他的心情非常愉快,不知不觉就把底牌亮了出来。
估计为了宁锦防线这一战,大清动用了几乎所有的战争潜力,十六万军队,已经达到常规征兵的极限了,如果继续加大数量,那就要把老人和孩子也征召入伍才行。
大明两百多年的沉淀,毕竟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兵源方面,几万万的庞大人口基数,绝对不是大清这个弹丸之地能比的,如果战时紧急动员的话,以崇祯皇帝对辽东的重视,还有收复失地的心思,大明怎么也能调集超过三十万的军队,这样要是还打不赢,俞燕飞估计自己也该买块豆腐撞死了。
原来还担心皇太极为了打通宁锦防线,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会孤注一掷在大清境内进行疯狂的征兵,底盘虽然小,毕竟也有七八百万的人口基数,凑个二十多万人的军队绝对没问题。
可这样一来,辽东大军纵然取得最后的胜利,也会损失惨重的,清军的战斗力必须要承认,是相当的强悍,特别是八旗骑兵,被誉为历史上最强的骑兵之一。
现在看起来,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皇太极还是走的精兵路线,并不依赖人海战术。不过,这种方式有个大前提,那就是对手人多势众却不堪一击。换做俞燕飞没来到大明之前,战略运用是正确的,但现在却是足以致命的错误。
这不是后世现代化高精尖热武器时代,数量的差距会形成绝对优势,历史上清军能够以少胜多大获全胜,追根溯源是因为明军自身原因造成的,将领们不给力加上叛徒频出,士兵再努力也是白费。
而俞燕飞经过几次小动作,已经逐步消除了这些曾经导致失败的隐患,不惜代价抢先把关内的军队调入宁锦防线的各个城池,更换了松山城和锦洲城镇守的将领,指挥大权一把抓,特别是眼下辽东军队疯狂的集训、更换装备、积草屯粮、加固城池、清理欠饷,和以前相比那是天差地别。
加上两次偷袭战连连得胜,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再也没有以前怯敌畏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