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感受,在拼命袒护贺兰敏之。于是又有新的说法产生了,说太子因为前太子李忠的事,加上两位公主,武则天对这个儿子失望了,不满了。所以坐看贺兰敏之刺杀太子,不去处理……
是母亲在袒护贺兰敏之?
李威不由摇头,但不是知道一些内幕,恐怕自己也这样想吧。却不是一件坏事,如果母亲听到了这些谣传,该是如何反应?
朝廷的官员也是有苦难言。
唐朝政治还不是那么黑暗的,老百姓见了皇帝,有的耆老的啥,也大咧咧地行过礼后,自称臣,坐下来侃侃而谈。如果有不满,诗人在诗中发发牢骚,彼彼皆是。
对天家的不满,都敢流传,对这些负责的大臣,更是如此了。什么话儿都有了。
但大臣呢,邸报送了好几封到了洛阳,可就象石头扔到了大海里面,连个波浪都没有兴起,如何处理?更不可能是暗消此事。案子都通天了,就是最轻的处罚,也会将贺兰敏之削爵夺官,然后用他的手下做替罪羊。
可一个回话儿都没有,如何猜测洛阳的天意?
老百姓不满了,连带着东宫的侍卫皆是不满。处执一下,多少会消一些怨气儿。难道就这样算了?
夜色来临,长安城虽然有些动荡,可繁华依旧。
许多人家点燃了挂在门口的大红灯笼,酒肆里依旧喧哗,青楼里丝竹声悦耳动听。
许越与解侍卫约了十几名要好的禁军将领。职位都不算高,但素日里倒也意气相投,一道来到一家酒肆。
听着歌女的弹唱,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酒意儿就有些喝高了。
许越便道:“许某心中不平啊。”
其他数人皆不作声。许越是很委屈,差一点牺牲,可朝廷呢,没有处理贺兰敏之也罢了,连一个功劳都没有赏赐下来。
这事儿,不但许越憋气,其他所有拱卫东宫的羽林军将士皆是憋气。
作为士兵,他们是唐朝身份最尊贵的士兵。骄横跋扈称不上,但平时却是很意气飞扬的。这一回让贺兰敏之手下杀死了四名同僚,朝廷吭都不吭一声。再有民间的传言,说他们拱卫太子不力,再说太子对他们如何?辽东之事与羽林军无关吧,可是这一次太子却是实打实地将东宫的藏粮放出来,让他们每天能吃饱肚子的。
一个个便做了乌龟。
连出门都自觉抬不起头。
听完了,都一大口气喝了一碗闷酒。
许越又说道:“太子好啊,平时节衣缩食,连最亲近的女宫江碧儿都没有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