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现有的零散道路,其实已经足够。
这种说法,倒也有其依据。
安州出产最多的东西,就是粮食。在楚国,独轮车已经广泛使用。虽然缺少马匹畜力运载货物,安州民众却很是热衷带着粮食前往遂州出售。这也是楚国前几任皇帝制订商业规则。遂州商业繁荣,一石米的价格,足足要比安州高出两成。如此重利,无论商人还是民众都趋之若鹜。久而久之,帝国方面也就无需负担从安州运粮的问题。虽说行路艰难。可是在一心求财的商人看来,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最多也就是路上多走几天。风餐露宿罢了。
谁也没有想到,越族蛮夷入侵会把安州局面弄得如此危险。
楚国其实不缺产量之地。帝国境内河流纵横。耕地数量众多,每年产出的粮食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在朝廷官员们看来,若是安州局面失去控制,与其白白耗费银钱派军作战,不如就此放弃。反正,那里也是化外之地。只要全部军民尽数退往内地,守住通往南疆的磐石关口,自然也就高枕无忧。
接连有十几个官员走出行列。对着顺明帝弯腰躬身行礼,口中声言:“臣附议。”
顺明帝脸上一片冰冷,眼里全是压制着怒火的寒光。
身为帝王,对于每一块领土都很看重。安州虽然地处偏远,却是楚国祖宗花费心血一步一步打下来的。在那里,埋葬着无数将士的尸骨,流淌了太多的鲜血。不夸张地说,安州城之所以能够在那片蛮荒之地建立起来,就是因为城墙下面的基座里,填充了一层层厚厚的死者骨骸。
有战死的楚国将士。也有在那个时候被杀掉的越族蛮夷。文明与野蛮之间的纷争混乱,从来就是如此血腥,毫无道理可言。
安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那里是越族与楚国之间的战略要地。若是没有安州在前面阻挡。单是一个磐石关,根本无法挡住铺天盖地的越族蛮人。
这帮朝廷大臣难道脑子都坏掉了吗?他们也不想想,若是没有了来自安州持续不断的粮食输入,楚国境内的粮价怎么可能数百年来一直保持平稳?蝗灾、大旱、水涝、地震……每次发生自然灾害,朝廷都要从遂州方向大批量调运粮食。若是没有数量庞大的储备粮,楚国根本不可能如此强盛,早就被接踵而来的灾民赈济问题搞得焦头烂额。
文华殿大学士于泊安的文采是极好的。此人诗文数十年前就名满天下,为众多学子所倾倒。五年前,于泊安编写了《文圣语录》一书。成为了天下各国文人争相收藏的典范。书中妙语连出,见识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