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跟他求饶?大不了,把事情闹上兵部公堂。我倒要看看,他杨天鸿是否连尚书大人的话也不听?敢动我?信不信老子让你连本带利全部吐出来,到时候死得不明不白!”
“扑通”一声,这边傅从之已经跪倒在地上,对着杨天鸿连连磕头。
在为官之道方面,傅从之要比鲍勇老练得多,经验也更加丰富。
此战大胜。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再也无可怀疑。
歼灭数万越人,保得一州平安。这两项功绩足以让杨天鸿封侯。然而,封侯这种事情可不是嘴上说说就过,对于武将,文臣一向戒心深重。顺明帝也会从各个方面限制武将的实力。杨天鸿太年轻了。又是归元宗门人,俗世规则对他的限制不大。可以想见,骤然得到封赏,必定是风光无限。
杨天鸿这个人很聪明。也许是因为家族遗传,或者是在权力方面清楚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傅从之的恐惧,也就来源于此。
没错,自己和鲍勇的确是延误了时间,错过了歼灭越人大军的最佳时机。只是按照朝廷惯例。这种事情可大可小,睁只眼闭只眼其实也就过了。杨天鸿之所以死死抓住不放,就是想要用自己和鲍勇两个人的脑袋,为他自己增加更多的晋身资本。
身为主将,当然有资格斩杀麾下不听号令的武官。这种事情也是可大可小。往小里说,应该是军队内部正本清源的严肃之举。往大里说,也可以理解为主将擅权,性情残暴。
御史文官就是吃饱饭没事干的那种人。风吹芝麻皮之类的小事情。也会被他们在奏折上吹嘘变成龙卷风刮走一座山脉的可怕灾难。在维护国统和文士利益的原则问题上,御史永远不会犯错。就算越人蛮夷入寇大肆掳掠,御史仍然只会站在道德高度对其进行谴责。类似的事情,傅从之早已见怪不怪,即便是杀人如麻的北地戎狄,御史仍然抱有能够用圣人言语将其教化的幻想。
打仗,总要死人。不是己方的军队死伤惨重。就是对手被斩杀无数。天下各国都有御史,这帮文官纯粹就是吃饱了饭没事干。无论胜败,他们都会给皇帝上一份折子。在御史看来,自己一方若是战死者甚多,就是武将昏庸无用。纸上谈兵。这种庸人根本不配呆在军队里吃这碗饭,还是早早打发出去。可若是己方胜了,阵斩无数,御史又会上奏朝廷,说什么上天有好生之德,多杀无益。一次性砍掉了成千上万的敌人脑袋,日后必然引起对手报复等等。
总之一句话,领兵出征就是个烫手山芋,无论谁接到都很麻烦。御史根本看不见平民百姓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