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之后,才在海外设置的最新行政区。当时,齐国和赵国大战,齐国在尧山之下大胜,赵国兵败割让了十五座城池,从此退出中原。齐桓帝达到了人生事业的顶峰。志得意满之际,也就对于获胜之后的数万名赵军俘虏起了别样心思。齐桓帝最初的打算,是想要把这些赵军俘虏全部坑杀,只是当时的大夫晏婴劝阻,才在海外划出海州这块地方,将所有赵军俘虏全部驱赶过去。按照晏婴的说法:若是这些赵人能够在海岛上生存下来,那么几年以后,此地就能成为齐国疆域,也可以继续朝着那里移民。若是这些赵人在岛上自生自灭,那么也就用不着浪费齐国的粮食。
不得不说,晏婴这一招的确是好棋。毕竟,赵人不是齐人。就算是全部死绝,也不干齐国之事。若是情况朝着最好的一面发展,齐国也就能够凭空得到一块新的领土。
几千年过去了,谁也不知道最初那批赵人俘虏在岛上究竟过得是什么生活。只不过,六百多年前,齐皇下令开始在海州设置建制,真正把海州划入齐国范围。那个时候,海州已经有了十六万百姓。说起来,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当年的赵军俘虏后裔,也有极少数想要避开齐国重税,不远万里渡海来到这边的齐国贫民。
海州很穷,那里没有贸易航线。这也是因为戎狄作乱的缘故。海州距离大陆遥远,齐人也没有在海上贸易的习惯。十六万百姓这个数字,差不多保持了好几千年。毕竟,海州范围内真正得到开发的地方,也就是府城所在的核心大岛。那里耕地有限,能够养活的人口就是那么多。什么提倡生育之类的说法,在海州根本无法实施。在那里,家家户户都是为了吃饭发愁。成年人尚且无法吃饱,更不要说是顾及孩子。
齐国官府也曾经组织过商队,想要在海州与大陆之间开辟一条商路,往那边运送米粮。然而,海州的位置已经远远超过了齐国北部边境的所在地。两者之间的直线就长达数百公里。海州岛没有任何出产,就连兽皮也是数量稀少。没有特产品,商人们也就无利可图。虽说“爱国”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却没有几个人愿意为了远在海岛之上的方外之名游走奔波。几年时间下来,齐国官府竟然连一次海上贸易都没能组织起来。大陆这边为海州提供粮食的计划,更是无法实施下去。
“说起来,海州也是很惨的地方。”
一个孟家商行的老水手栓着帆绳,对站在旁边的杨柏很是感慨地说:“那边的娃娃能否生下来,都是要看府城官员的安排。几年前,我曾经去过一次海州,那边的娃娃两岁的时候起,就要在冰冷的海水里浸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