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勇公爵和安州节度使的杨天鸿有这样的醒悟很及时。所以在增援部队南下之后,他比之之前的任何时候都要显得轻松,在这种轻松的状态下,南下部队在各部将领的统帅下或许是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整个大局上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此战的目的,就是要一举消除越人蛮夷的威胁。
南下增援的速度很快。第四天的时候,大军已经抵达了沅县外围。这一切都要得益于从几年前开始修建的道路。季平到安州,再到沅县,公路系统成为了杨天鸿整个领地内部最为关键的环节。这一次作战计划的基础是将沅县周边的所有越人蛮夷团团困住,杨天鸿这边亲自率领十五万兵力可以在一天之内完成会合,两天之内也能做好出战的准备。也就是在第二天的中午时分。杨天鸿就能够将手头的部队派出去。
即将出战的部队从来都不是某个谁说一句出发就能够出动,杨天鸿比谁都清楚这一点,因此他将出发的最后期限定下来后告知偏将级别的将领,偏将又会指挥校尉做好准备,一层一层的通知下去后,俾将和军法官就会带着人在军营来回巡视检查备战状况。
已经确定好出战的日期杨天鸿反而会清闲下来,毕竟维持一支军队细节的是军官和军律。主帅做的就是发号施令,将该下达的命令传达下去,执行者是军官。若真的作为主帅还亲自操劳于每一个士卒的临战状况,自己累死倒是其次,估计面临的状况是明明能短时间内完成的备战被搞不清楚重心的主帅给拖得比蜗牛快不上多少。
一天的时间,对于早有作战心理准备的士卒绝对是够了,从备战的速度往往也能看出是老兵还是新卒。老兵早在行军的路途上就将兵器、甲胄、水袋、干粮备妥。所差的就是听到出战期限调整自己的心态。新卒没有老兵充足的经验,他们会显得手忙脚乱一些,直至出战的命令被下达才会想起该干什么。
杨天鸿亲率的这些士卒当中没有多少新卒,他们之中哪怕是辅兵性质的部队也是有上过阵的老兵。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从玄火军后期整编时期,就从京城巡防营本地检验合格新加入的新丁。所以,在杨天鸿闲得有些发闷带着亲兵在营盘内四处走动的时候,看见最多的是士卒呆呆地坐或躺或卧。
不清楚状况的主帅看到士卒那么闲肯定是要发怒,然后像是傻子一样的责问为什么没有临战时的忙碌。有经验的主帅却会对看到的那一幕幕深感满意。毕竟懂得时刻做好物质上的备战,在战前调整自己心态的士卒,这样的兵员是越多越好,有这种基础多多少少也能叫精锐部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