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每个学生都不敢在上课的时候开差,比起其他士子,李林甫虽然来自瀛洲,但好歹也是曾经的名门之后,而曾经的李唐族裔虽然被贬至海外,可是拜海运方便所赐,李唐族裔对于帝国本土的消息并不闭塞
李林甫能肯定这位授课的老夫子必是当年太祖皇帝时入读太学的早期士子出身,那时候的太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所军校预备役,每一个士子都会做好随时被征召的准备,然后随军出征,置于沿途被征服区域代行官吏之职,直到朝廷派人接替,这些有着从军经历的士子成了撑起太宗朝初期局面的官僚基础,不过大半都因为年轻时的经历而有着战场上落下的积年旧伤,在修文初年就已经逝去了大半
李林甫并不想学制满后,回到瀛洲做官,虽然如今瀛洲开得也不算太差,可他依然记得时候祖父抱着他在海边眺望东方,告诉他那里才是他们的家,虽然祖父已经去世多年,但他依然记着祖父的心愿
当下课后,其他士子们三三两两散去后,李林甫依然跟着这位姓刘的老师请教一些问题,虽然汉学只是灌输给士子们国家,民族,整体利益这些系统的观念,但是李林甫并不认为这就不值得深入研究
刘夫子对于李林甫这个好学的学生并没有怎么另眼相看,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他见过了太多和自己套近乎的学生
“对了,替我转告你那位同窗,如果他明天再不来上课,我不管他是什么人,我都不会让他如意地离开太学”刘夫子很显然知道苏文焕的身份,而且也清楚苏文焕的目的,对于这个入学后至今没有在自己眼前露过面的学生,他涵养再好,也已经到了极限
至于郭虎禅,那是太学令的亲传弟子,刘夫子自认自己没本事去教导,何况这个郭虎禅如今还在太学令的官邸里,估计每天都在接受太学令的亲自授课
“是,老师”李林甫应声道,面前的刘夫子绝对是言出必行的人,太祖皇帝时代的士子,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可是和那个时代的帝**人相同的执拗,宁折勿回的性格
太学里,不管是进的士子,还是即将前往地方任职的士子,如今口中提到最多的名字,必然是郭虎禅,虽然郭虎禅的名声早就名动长安,街头巷尾地都在唱着那‘羽林孤儿郭虎禅’的儿歌,而茶馆酒肆里的说书先生们也是翻来覆去地说着同样的段子
但是对于太学的士子们来说,这样的郭虎禅最多不过是个武夫罢了,曾经在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的时代,武夫并不是什么贬称,不过如今修文之世,士子们也不再像过去的先人那样热衷于从军,而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