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位老公举了);第十三阵,西凉太守马腾马寿成;第十四阵,北平太守公孙瓒公孙伯圭;第十五阵,上党太守张杨张稚叔;第十六阵,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孙文台;第十七阵,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袁本初;第十八阵,曹操曹孟德。
这十八个阵营,实际上真正历史上记载的只有十三个:《三国志》里面记载,这是三路诸侯的名姓:1.曹操;2.袁术;3.韩馥;4.孔伷;5.刘岱;6.河内太守王匡;7.袁绍;8.张邈;9.桥瑁;10.袁遗;11.鲍信;12.张超;13.孙坚。其中,曹操是在中平六年(189年)起义的,其他的人都是在190年起义的。
至于为什么真正历史上的十三路诸侯到了《三国演义》之中变成了十八家,那是因为两个原因:1.场面必须撑起来;2.为了弘扬正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既然董卓已经成为国民公敌,那么剩下的诸位将官那都是正义者。
之所以有些人不讲孙坚、马腾、孔融等将军作为讨董联盟的起义军首领。那是因为孙坚有时候和袁术是站在一起的,马腾在真正历史上是与董卓一起“反革命势力”,大家可以去看一看《三国志》。
在这十三位反王里面,袁绍和王匡两个人屯兵河内(当然不是越南国的都城),张扬也是率手下的数千人投靠;张邈、刘岱、桥瑁、袁遗和鲍信屯兵酸枣,曹操隶属于张邈麾下;袁术屯兵鲁阳,孙坚从长沙赶往与袁术会合;孔伷屯兵颍川;韩馥则留在邺城,给予联军军粮。
在这各路群雄之中都推举袁绍为盟主,因为袁绍不仅是“四世三公”,而且性格也是十分的刚愎自用。况且那个时候联军中的各大头目都各怀鬼胎,心思都不在打击董卓的问题上面,袁绍只要和他们产生矛盾,那么就只有将联盟分裂,各自为战。
但是这个联军之中,有一个人看出了曹操的潜力,这个人就是鲍信,他认为在这个军中曹操才是最有能力领导大家推翻董卓的。
袁绍自号车骑将军,其他的人都被假授官职,其中曹操就被封为“奋武将军”。
而在此刻,之所以其他的几路大军不在正史的记载范围之内,是因为他们各自都有事情:公孙瓒是一个圆滑的家伙,所以并没有对讨伐董卓这件事情发表看法;陶谦是与董卓保持着“亲密战友”关系的人,况且两个人年岁相互差不大,也许还能成为夏洛克与华生那样的“基友搭档”。
至于刘焉,他没有参加战争,而是保州自守,也忒不仗义了,别人打仗,你好歹援手一下,不能一句“不干涉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