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高,你也有不对的地方,你没咒念了。
接着,祖乙国王就发现这个政策无法实行了。因为无论是长子还是幼子都主张再迁一次都,家国一体才能够完全得到贯彻,这便是第二次迁都的著名事例,这第二次迁都是祖乙国王组织的,他将土地扩大之后发觉扩无可扩了,因为已经到海边了,反正不能够在侵略檀君朝鲜吧,所以祖乙积极准备迁都事宜。
这一次祖乙真的费心了。他觉得亳作为商朝的古都没法再迁回去,只能够另寻他处,这个处所必须要远离黄河,万一真的被黄河水倒灌,那就全都挂了。所以,必须远离这个母亲河,到达另一个地方去,可是,要迁都到哪里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
祖乙将土地和人民计算出来,发现国都不能设在其他的远区,而是要建立在豫地。这就是史书上说的“前八后五”的迁都的第十站。关于前八后五的传说,我在这里为大家解说一下:
1,契自亳迁居蕃;2,昭明自蕃迁居砥石;3,昭明自砥石迁商;4,相土自商迁商邱;5,相土自西都商邱迁居东都泰山下后复归商邱;6,商侯迁殷;7,殷侯复商邱;8,汤始居亳
后面的五帝之中的前三帝我已经说完了。而我再交代一下这个第一位国王,他迁的地方有些搞笑:隞。一开始,我都没认出来,因为,古人的造字方法实在太奇葩。而第一位迁都国王的名字我也在前面提到过,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忘记了介绍。这个国王的御号叫做中丁,他的名字我也告诉你们吧,子庄。离庄子不远了。
第二个国王就是我说的河亶甲,我在这里不再详述,前面我花了近五百字的篇幅来叙述这个哥们儿。第三位国王就是我现在讲的祖乙国王。祖乙国王是河亶甲的儿子,他首先就破除了父亲不许后代迁都的例子,这是一个敢于反传统的国王。他第一次将他的父辈划归为了守旧派,他也勇于将自己的父辈所行的政策完完全全的整理了一遍。
祖乙为了减少反对迁都意见的阻力,立刻将父辈时期的大臣一个一个的撤换掉,换成自己的那一派。接着他规划了迁都的大体方位。革命老区不能丢,同样的,部落也不能丢。丢了就对不起祖宗。
祖乙将领土迁到了耿,这个地名可能就很熟悉了,也就是山西省的河津市,这个地区可以说就算问现代的人都有可能不知道,所以大家还是不要打听了。
祖乙在位19年,或者有的书上说他在位75年,75年是很扯淡的说法,就算是你像秦王嬴政那样的年纪即位,那也是不行的。因为中国有史记载的书中,活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