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操的继承人问题上面的疑点,其实很好评说,关键是曹植是否真的有政绩,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最权威的历史书《三国志》记载的十分的含糊,但是我觉得曹植实在没有可圈可点的政绩。否则作为“正史的楷模”的《三国志》不会不记载的。
选曹丕也是时代大势所趋,因为当时刘备和孙权都已经自成势力,天下已经存在了不安全的因素。偏偏曹操这两个儿子,一个“奸诈狡猾”,一个“善良文弱”。当时的天下并不太平,所以曹丕的性格缺点也成为曹操选择的重要因素。
其实论才能来说,曹丕绝对是一等一的,曹丕既有三弟弟曹彰的武功,又有四弟弟曹植的文才。他和他的父亲以及弟弟之间也有不同,他在文学上完全属于创新型的人才,他的《燕歌行》是七言诗的鼻祖。
曹丕的文学上的理论,可以说囊括了魏晋时代的所有文学家的理论,所以周树人才评价魏晋时代为“曹丕的时代”,因为它代表着的是文学上的自觉精神。
曹丕的武功很好,骑术和剑术也是很好。他的骑术体现在可以骑马追逐飞禽走兽数十里地,而且可以达到百步穿杨;剑术的高深体现在他可以和武林高手一较高下。
而曹丕最大的优势就是他既是嫡妻所生,又是除了曹昂之外,曹操最年长的儿子上两讲我们说的崔琰冤狱和毛玠冤狱以及我们没有涉及到的邢颙,他们的态度是一致的推举着曹丕。
最后的主意是由贾诩劝说而成的,贾诩在曹操问话的时候并不发表意见,当曹操问及原因的时候,贾诩则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事情,主公难道真的不明白这两家是如何败落的么?”
其实曹操心知肚明,而且曹操已经有所准备了,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陆续的把除了曹丕以外的十几个儿子陆续的封为侯,曹丕则被分别为五官中郎将。
这个职位的品级不高,但是待遇优厚。虽然是宫廷卫队的分队长,但是它的地位比万户侯要高得多。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在皇帝立太子的时候,发布了《告子文》,将“工于心计、文武双全、身为长子”写入进去,这样曹丕成为世子的可能又进一步。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曹丕身边有高人指点。曹植身边有杨修,但是曹丕的身边有三个人:吴质、贾诩和司马懿。
关于吴质是怎样结交曹丕的,我们都已经学过了,在此只是想评价一下这件事情。虽然吴质高杨修一筹,但是他却比贾诩弱上一点,因为吴质交给曹丕的是权术,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