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不仅在曹氏内部形成了一种聚合力,还在对外战斗中,平定了武威三种胡、酒泉和张掖的叛乱,而且从刘备手中收回了上庸三郡,这样曹丕就有了和朝廷分庭抗礼的力量。
曹操生前对士族是一味地打压,但是曹丕则不同,曹丕极尽笼络之能,缓和了曹氏和士族之间的矛盾,所以说曹丕并不是一味的坏,他也有功劳。
为了笼络住士族,曹丕采纳陈群的建议,确立九品中正制,这样有利于士族子弟按照门第来当官,因为至少中国三百年的察举制度到此时得到了改革,这也说明了“变则兴,不变则亡”的道理。九品中正制也是曹丕在未称帝之前的一大贡献。
但是无论曹丕怎么做,都是在为自己的称帝做准备,所以延康元年(220年)十月,经过曹丕再三的“推辞”(原因大家懂得,作秀谁不会啊),最终被迫接受了汉朝皇帝刘协的禅让,成为魏国第一位实权领袖,而此刻的魏国虽然还是沿用曹操时期的国名,但是俨然是一副“王朝气象”。
曹丕在接受禅让之后,封原来汉朝的废帝刘协为山阳公,紧接着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并定都于此。
曹丕即位后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省内官员都由门阀士族子弟担任,原来有尚书郎担任的起草文书的职责交给了中书省。
对于那些宦官们,曹丕也有相应的防范措施,他命令所有的“下宦人”都不能担任高于各部门的细节官员的职务。
对于外戚,曹丕也制定了相应的措施,首先是制定了“后宫不得干政”的准则,然后就是命令群臣不得上奏太后,后族之家不得担任辅政。
更为难得的事情,是曹丕提倡节俭、薄葬,预作《终制》。
曹丕上台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对付那个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四弟弟曹子建,曹丕对曹植严加防范,甚至有的时候想要杀死曹植,太后卞氏还活着,所以碍于老太太给予自己的压力,不得已才将曹植数次徙封。
值得一提的一点就是,所谓曹植的《七步诗》,可能不是他所作,按照这样的逻辑来推理,出自魏国后期(这里的后期是指齐王曹芳之后)士大夫的口中,因为尽管曹丕那样的拉拢他们,但是纸是保不住火的,文人之中也有“无底洞”,一旦财欲得不到满足,他们肯定会毒舌一把的。
其实在这一年里面,29岁的曹植作品有两个:《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至于为什么曹丕要针对曹植,大概是因为汉朝灭亡之后,刘协被封为山阳公,已经翻不起什么大浪了,所以曹丕只能处理这个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