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作 曲者与唱者,不可不相谋也。
出音必纯
凡出字之后,必始终一音,则腔虽数转,听者仍知为此一字,不但五音四呼,不可 互易,并不可忽阴忽阳,忽重忽轻,忽清忽浊,忽高忽低,方为纯粹。凡犯此病者,或 因沙涩之喉不能一线到底,或因随口转换,漫不经心,以致一字之头腹尾,往往互异, 不但听者不清,即丝竹亦难和合。故必平日先将喉咙洗剔清明,使声出一线,则随其字 之清浊高下,俱不至一字数声矣。 乐府传声之句韵必清、定板、底板唱法
句韵必清
牌调之别,全在字句及限韵。某调当几句,某句当几字,及当韵不当韵,调之分别 ,全在乎此。唱者遵此不失,自然事理明晓,神情毕出,宫调井然。今乃只顾腔板,句 韵荡然,当连不连,当断不断,遇何调则依工尺之高低,唱完而止,则古之凿凿分明几 句几字几韵,全然可以不必也。盖言语不断,虽室人不解其情;文章无句,虽通人不晓 其义,况于唱曲耶?如《琵琶?辞朝》折《啄木儿》“事亲事君一般道,人生怎全忠和孝 ?却不道母死王陵归汉朝”,近时唱者,道字拖腔,连下人字,孝字急疾,并接却字, 是句韵皆失矣!如此者十之四五。试令今之登场者,依昆腔之唱法,听者能辨其几句几 韵,百不能得一也。句韵之法,不几尽丧耶?惟北曲尚有句可寻,有韵可辨,然亦不能 收清收足,此亦渐染于昆腔所致。昆腔作法之始,原不至如此之极,而流弊不可不亟拯 也。余见顿挫、断腔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