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其中三分之二在法国建造,另外的三分之一,要在兰芳的船厂里建造。
这等于是秦致远用这个订单,获取了独立建造军舰的能力。
其实就在目前的法国造船厂里,就有很多华工在从事各种技术工作,从焊接到电路安装,几乎任何一个岗位上都能看到华人的影子,如果秦致远愿意,兰芳现在就能拥有独立的造船能力。
秦致远并不想一蹴而就,工业这方面,特别是重工业,秦致远想尽可能夯实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脱离了法国人和德国人的技术支持后健康发展。
对,兰芳现在还有德国人再提供技术支持。
《停战协定》签订之后,德国境内不允许有军工企业保留,那么德国境内的很多大型船厂就都在拆除之列,特别是四家专门制造潜艇的船厂,他们是重中之重。
威廉三世明白这些船厂即将面临的命运,于是这些船厂几乎是全部拆往兰芳,包括这些船厂里的技术人员在内。
威廉三世只有一个要求,当德国需要的时候,兰芳不能阻拦这些德国人重返德国。
秦致远同意威廉三世的要求,但同时秦致远也指出,如果到时候有人不愿意返回德国,那么德国就不能威逼利诱。
不知道威廉三世的心情是欣慰还是苦涩,反正威廉三世同意了秦致远的要求。
工人其实和士兵一样,都需要长期从事本职工作才能保证水准不会下降。
如果工人十年不摸车床,那么十年后,这名工人的加工精度还能剩下多少很值得怀疑。
同时如果军队十年不参加战争,那么先不说军官队伍的眼光和水平会不会滞后,士兵们还能不能打得准,还能不能跑得动都值得商榷。
威廉三世想利用兰芳保持军队和工业系统的活力,秦致远想利用德**队和工业系统提高兰芳的实力,这也算是各取所需。
威廉三世几乎可以预见到,这些职业军人和技术工人到达兰芳之后,肯定会受到兰芳的优待和引诱,很多人甚至会选择加入兰芳国籍,而放弃德国国籍。
如果兰芳真的那么做,那么就有好戏看了。
在兰芳,虽然没有少数民族这个说法,但华人和西方人不管是从种族上还是从文化上都有巨大差异,如果兰芳到时候为了提高竞争力,给这些德国人超国民待遇,那么几乎肯定会引起华人群体的不满,甚至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秦致远其实在此前并没有治理一个国家的经验,在北非时,秦致远曾经尝试使用强硬政策,但并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