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市场狭小等国内条件的限利,加之国际上资本主义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的激化,所以,日本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带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侵略性质。
日本巧妙地利用了英俄、美俄、美英法之间在东方的矛盾和斗争,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在美、英支持下,走上了征服和掠夺在地理上邻近自己的,封建中国和朝鲜的道路。
朝鲜与日本有着悠久的邦交关系,自日本德川幕府(1603—1867年)建立以来,两百多年间两国一直和睦为邻,友好往来。
以1609年李朝政府与日本缔结《乙酉约条》为起点,两国恢复了因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1592—1599年)遭到破坏的交邻关系。
这项条约允许日本按照严格的规定进行使臣往来和派遣“岁遣船”。
在东莱府的草梁,有朝鲜政府修建的倭馆(又称和馆),供日本常驻事务宫、商人居住和堆集货物,中央政府派驻釜山的倭馆训导,负责具体管理与日本的交往通商事务。
地方政府对倭馆免费供应薪炭,并开市供应菜蔬。
倭馆每月开市六次与朝鲜人交易。
日本商人主要以铜等贵金属交换朝鲜的米、棉和各种皮货。
根据约条的规定和惯例,日本暮府同朝鲜政府的外交联系,是通过对州藩主实现的。
对州藩主除掌管与朝鲜的聘问往来、代表幕府向朝鲜派出参判使外,自身还经常派家臣出使东莱府。
出访朝鲜的日本使臣所持国书有一定格式,并加盖朝鲜方面铸发的铜印,即所谓“图书”。
“王政复古”后,1868年3月23日,日本新政府宣布承认对州藩主世袭的代表国家与朝鲜外交的特权,并授与该藩藩主宗义达外国事务局辅的职衔。
宗义达奉命向朝鲜通告:日本时势一变,政权归一皇室,更张纲纪,大修邻好。
所谓“大修邻好”,只不过是日本政府推行“征韩外交”的口实。
既然朝日两国一直保持着友好的交邻通信关系,自然不存在“大修邻好”的急切需要。
日本明治政府企图改变两国交往的惯例,夺取外交主动权,并设置陷阱,借大修邻好之机变更外交公文格式,用“天皇”的称谓降低朝鲜国王的地位,以造成朝鲜屈从日本的既成事实。
明治元年12月,由对州藩主宗义达委任的“大修”大差使等人一行抵达草梁使馆,向朝鲜倭学训导递交国书。
文中多处使用“皇”、“勅”之类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