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契机,重新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
首相施瓦岑贝格亲王忙于外交,打压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的野心,内政大臣巴赫则主导了国内的事务。
在这段时期匈牙利的历史特权被取消,其他民族甚至是在1848革命中依旧忠于哈布斯堡的克罗地亚人也失去了他们的议会和自治政府。
维也纳成为了这短暂时期帝国境内唯一的权力中心。
然而在法奥、普奥战争中接连落败、帝国权威一落千丈的状况下,弗兰茨约瑟夫不得不选择奥匈妥协,来换取匈牙利人的支持。
奥匈协定使得总人口只占五分之一的匈牙利人在奥匈的事务上和其他五分之三的人口享有同样的话语权。
安德拉西曾经在一次演讲中提醒科苏特分子,“如果有人抱怨说我们从'协议'的条件不利于匈牙利,我要回答说我们目前只付共同开支的30%,享受的权力却和付70%的那些人相同。”在外莱塔尼亚,虽然1868年通过了一项宽容的民族法案,给予少数民族广泛的权利,可以在当地政府使用民族语言,在非马扎儿地区少数民族可以当选当地政府的行政长官,日后马扎儿沙文主义者执掌的政府使得这个法案除了空洞的文字和浓烈的反讽意味别无它物。
被弗兰茨约瑟夫皇帝抛弃在外莱塔尼亚的各民族感受到了深深的背弃感。特别是忠诚的克罗地亚人无论是1848动荡时期,意大利革命和匈牙利战争中都支持哈布斯堡,却没有得到任何的政治或者经济利益,最终还被其抛弃给马扎尔人。
奥匈谈判的同时帝国也在和捷克人进行着类似的谈判,帝国愿意给予捷克人类似的自治权换取波西米亚对帝国的忠诚。
帝国政府和捷克民族主义者就自治的多少和自治区的大小产生了根本性的分歧。
捷克人坚持波西米亚是波西米亚人的波西米亚,正如匈牙利是马扎尔人的匈牙利一样。甚至还要求将这个范围扩大到整个大波西米亚地区,包括摩拉维亚和部分西里西亚。
这个要求超出了帝国可以接受的范畴,毕竟“满足波西米亚人的愿望就是宣判德意志人的死刑。我们可以牺牲小俄罗斯人(乌克兰人)以满足波兰人,牺牲斯拉夫人和罗马尼亚人以满足马扎尔人,因为前者会被波兰人同化,后者会被马扎儿化,但德意志人可不会被捷克人同化。”
奥匈内部的民族分布,在大波西米亚(波西米亚+摩拉维亚+西里西亚)还是存在为数不少的德意志人的。
1868年奥捷的谈判没有得到什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