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雷利此举不简单是报答女王对他的支持,更主要地是向英印人民炫耀帝国的伟大,在人民群众中煽动沙文主义情绪。
原来只在口头上使用过的“大英帝国”的称谓,自此以后就成了英国的正式名称之一而见诸官方文件了。
为了表彰迪斯雷利的功绩,维多利亚女王晋封他为比孔斯菲尔德伯爵。
迪斯雷利最关心、最感兴趣的还是所谓东方问题。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土耳其奴役下的巴尔干各族人民发动声势浩大的起义,保加利亚民族独立运动高涨,近东的形势又告紧张。
英国由于在土耳其拥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因而竭力支持土耳其苏丹,反对巴尔干的民族解放运动。
俄罗斯帝国则相反,沙俄帝国力图假手斯拉夫人的解放斗争,摧毁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从而削弱竞争对手英国在近东的势力。
双方各不相让,矛盾斗争愈演愈烈,终于导致了1877年俄土战争的再次爆发。
经过四次普列文会战后,俄军终于越过喀尔巴阡山,前锋抵达亚德里亚堡,消息传到英国,对政府东方政策的正确性公开表示怀疑。内阁内部也反映出不满。外交大臣小德比勋爵要求对政府传统的东方政策重新进行审查。迪斯累利不能容忍俄国势力逼近地中海,将小德比勋爵解职,命令英国皇家海军进驻伊斯坦布尔锚地,决心为保卫奥斯曼帝国不惜一战。俄国战力已经消耗殆尽,又害怕像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一样遭到西方国家围殴,不得不退兵。1878年召开的柏林会议上。经俾斯麦调解,逼迫俄国对英国全面让步,吐出了大部分战果。而英国却不经一战,取得塞浦路斯岛作为防卫俄国南下的抵押品。回国时迪斯雷利的威望达到顶峰。
除土耳其外,迪斯雷利还积极向伊朗、阿富汗扩张。
俄土战争之后,英俄在阿富汗的争夺又激烈起来。
为了尽快占领阿富汗,英国于1878年发动了第二次英国阿富汗战争,英军在一开始击败了阿富汗军队的抵抗,攻占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迫使阿富汗接受屈辱的媾和条件。
但是英国的胜利没有保持多久,阿富汗爆发了全民的反英起义,英国侵略军受到阿富汗人民的沉重打击。
华皇现在插手阿富汗和英国之间的战争,就是直接同迪斯雷利作对。
除了阿富汗问题,华皇为了给英国政府施压,还插手非洲事务。
英国早就图谋侵占南非两个布尔人的国家——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共和国,一直未能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