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器上牛毛纹微带黄色鱼子纹的开片,既属自然的开片。
自然开片的瓷器,据传见于北周柴世宗所创柴窑瓷器中,有一种豆绿色,釉中有细纹开片。
北宋定窑瓷器乃古瓷中精丽之品,其中开片者,都是柳纹。
先前陈文哲研究秘色瓷的时候,也研究过柴窑,甚至把技术延伸入了汝窑。
这些积累,都是现在仿制汝窑瓷的基础。
而景镇那边,对于开品瓷器,更是有着深入的研究。
毕竟人家历史十分悠久,就算是在南宋时期,人家就生产过粉定。
南宋景镇粉定,也有的开片,当然有的也不开片。
谷嗠
除了景镇那边,其实国内其他窑口,生产开片瓷器的还有不少。
一种技术,现代人做不出来,就说是失传了。
其实,如果好好研究一下,也许没有失传,只不过是转变成其他技术了。
比如说宋代的汝窑,它们消失了,难道开片瓷器也消失了?
不是,那个时期的平阳窑,又称土定,其瓷也是多有蛇纹开片。
宋代长安耀窑,有一种细胎细釉带暗花者,釉极细而带有开片。
不识者往往误认为定窑,这种耀窑瓷暗花开片与定窑瓷微有不同,非鉴定行家是辨识不出来的。
宋代建窑瓷有一种白色,颇似定窑,但无开片,是二者区别之处。
清代郎窑产瓷,有先后之分。
凡瓷器里外都有开片,底足有灯草旋纹,其色深红如凝牛血者,是先制之品。
另一种绿郎窑瓷器,色深绿可爱,满身细碎纹片。
其实这是一种明代仿弟窑的作品,至于郎窑这个瓷器,既受近世人重视,但却又被人误解。
一般瓷器商人通称的郎窑瓷,其实乃是明代祭红之宝石釉,并非都是郎窑所制。
而且还有瓷商误会郎窑,说它是雍正乾隆时代,供奉内廷的外国人郎世宁所督造。
其实,郎世宁从未监督造瓷。
真正的“郎”应是指郎廷极,他是康熙朝监督瓷业之官,时任西江巡抚。
《陶录》、《茶余客话》等笔记书中,俱见记录。
而瓷商口中的“郎窑”,其实是混淆了明清两代事实,且以讹传讹,相沿成习了。
正是这种习俗和风气的变化,在瓷器赏鉴上,及瓷器价格变化方面也十分明显。
最初,瓷器小而开大片,以及瓷器大而开小片者,在瓷市上都价值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