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道奏折,要宫廷里一律改用汝瓷。
同时他还派人到汝州,选了一批汝瓷,到汴京让皇帝验看。
谁知道经过了十几年岁月,严和把汝瓷烧制得更好了。
他到山上采集了玛瑙石,兑到釉料里,烧出来的汝瓷釉色绿是绿,青是青,非常纯净。
原先的釉色明亮是很明亮,但很刺眼,之后烧的釉色明亮和以前一样,但很柔和,不刺眼,看着很顺当。
皇帝见了汝瓷,果然比宫廷里原先用的器皿好多了。
于是马上颁了一道圣旨,命令汝瓷为宫廷的御用瓷器,还在汝州派了监造官,专门监造汝瓷。
当时规定汝瓷烧造出来后,先由宫廷选拣,宫廷选剩下的,才能让老百姓使用。
后来越来越严,皇帝专门在汝州建了御窑。
之后烧出来的瓷器,能用的朝廷都调走,不能用的,就当场摔碎,埋起来,市面上根本见不到汝瓷。
所以为啥汝瓷失传后,传世的汝瓷很少呢?就是因为这。
“民间传说果然不靠谱,人家严和的女儿,什么时候殉窑了?”
“还有,天青色,恐怕也不是宋徽宗做梦梦到的啊!”
看到一段隐秘,了解了历史的真相,陈文哲还是很高兴的。
当然,此时他对于严和的制瓷技术,就更加感兴趣。
人家可是祖传两百多年的手艺,他只要能学到一点,就完全可以传承北宋汝瓷的完整烧制工艺。
仔细查看那本书,甚至是汇编这本书的过程,陈文哲都慢慢的看了一遍。
因为对瓷器的制作过程很熟悉,所以严和在他写的书中记叙了瓷器从胎土制备,到烧制成器的全部过程。
他算是全面的总结了北宋之前的瓷业发展,并对原料和烧成技术的记叙十分详细。
书中将制瓷工艺分为取土、练泥、镀匣、修模、洗料、制坯、印坯、镟坯、画坯、荡釉、满窑、开窑、彩器、烧炉等十四个步骤,可以说是相当完善。
其中与汝窑官窑器制瓷工艺相关的也有不少,比如汝窑釉药的成分和烧制过程。
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汝瓷上留下的支钉痕、流釉、堆釉、开片等工艺痕迹。
在这其中,明确记录了怎么用玛瑙。
“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这本书中详细记载了,汝窑“玛瑙入釉”的制釉细节。
关于玛瑙入釉的制釉工艺,宋以后的诸多文献中,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