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一千零四十七章精益求精(2 / 3)

当然, 手工淘洗、手工粉碎原材料,也有着汝窑瓷烧制所带来的独特效果。

淘洗是将粉碎后的原料,进行去粗留细的工序。

现在汝窑址发现了用于淘洗原料的过滤池、澄泥池,以及连接他们的灰沟。

这些设备,在陶瓷厂之内,已经准备好。

不用太大规模,只要有就可以。

反正陈文哲也不想大批量的仿制汝窑瓷,他需要的设施,只要稍微改造一下就可以。

过滤池主要是过滤泥渣,在汝窑遗址中,过滤池中堆满了青灰色泥渣、木炭颗粒和白土块,池口东南部为排水槽,槽内遗留青灰色细泥。

通过这些东西,也可以推断出一些汝窑瓷的制作过程。

这可全是细节,而细节决定成败。

就说陈文哲,如果他不是看过古代汝窑大师严和制作汝瓷的过程,那他怎么淘洗胎泥呢?

虽然也会重视,但是他能重视到什么程度?

有了过滤池,还需要澄泥池?

连接这些池子的设施,都是怎么修建的?又为什么这么修建?

在汝窑遗址之中,澄泥池底部也残存青灰色细泥,池的东南角有一排水槽,槽内积满青灰色细泥。

灰沟底部残存青灰色细泥,与澄泥池底部的残存的青灰泥完全一致。

根据灰沟的走向和沟内遗存看,推测该灰沟与澄泥池是--个整体,制瓷原料经过滤池过滤,通过灰沟排出,最后将沉淀在灰沟中的搬运至澄泥池中进一步陈腐,最后完成原料的加工。

出土遗物和地层叠压关系,表明过滤池、灰沟和澄泥池,为同时期的配套设施。

现在连制作汝窑瓷器的配套设施,陈文哲也已经准备万全,此时就只等东风了。

当陶瓷厂的工人,从南越海关把原料运进厂房,也就是陈文哲大显身手之时。

拖拖拉拉,耗费了一天的功夫,这一天原材料终于入场。

当打开那些原材料的包装袋,看到里面的一些矿物材料之后,陈文哲松了口气。

果然,李金鲤给他购买的是一些处理过后的半成品,而且都是严格按照他的要求,精细加工之后的材料。

而就这样,陈文哲还需要二次加工。

只不过,认真研究了一会儿之后,陈文哲就发现,李金鲤做的比他想象的更好,因为一些耗时的工序,李金鲤都帮他省却了。

“已经陈腐过了啊!只要按照要求,再次粉碎一下,就能用!”

虽然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