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
在成瓷范围内,斜开片出现的概率与釉层厚度呈正比。
从产生机理上看,产生斜开片的釉玻化程度较高,烧成温度可能略高。在冷却降温过程中,
胎釉之间,由于热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应力,与直开片不同,促成斜开片产生的应力,除了占据主导地位的拉应力外,也存在压应力。
即在冷却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胎的收缩速度略大于釉层的收缩速度,造成釉层的应力内陷。
从而在拉应力产生的直开片间隙中,产生较小的斜开片。
通过观察汝窑遗址出土瓷片表面的斜开片,多数斜开片的间隙极其干净,未有污渍浸入。
而与之相邻的直开片中,则藏有污渍。
从此可以推断,斜开片极有可能是在埋藏过程中,经过漫长时间产生的。
遗憾的是,目前尚无相关的力学定量分析。
揭开斜开片的形成条件,有待于今后更多的相关研究。
其实现在如果不是专业做汝窑,或者其他宋代窑口的瓷器,一般都不需要特别关注开片。
因为现代的瓷器,很少专门做开片纹。
这其实也是一种进步,其实从刚开始发明烧制瓷器开始的低温釉,不管是瓷器制作,还是烧制技术,都是在不停发展的。
刚开始就只是上釉之后进窑烧制,意外烧制出其他釉色,还会认为是窑变。
随着对于制瓷、烧窑技术的提高,工艺也越来越复杂。
之后瓷器的各种种类的就出现了,这一系列瓷器,不断进步,才有了现代瓷器。
比如从低温釉开始,等发现了釉色的变化,从此让瓷器进入彩釉时代。
这时,就是在已烧成的白釉器物上,加施低温彩釉,再入窑低温烧制而成。
这种方法烧制的器物,主要是绿色单色釉器物,另有少量黄釉器物,极少有多彩的。
由于其是在白釉瓷器上加施彩釉,因此可以明确地称为低温釉瓷器。
这类瓷器大体产生于北宋后期,最早在磁州窑创制,以后在定窑和其他窑口也有生产,较流行的时期是金代。
这类低温彩釉瓷器,有两个特点。
第一,由于第一次烧成的白釉瓷器,可能已经有了各种装饰。
如划花、刻花、剔花、印花和黑彩绘画等。
因而烧成的颜色釉器物,也有相应的装饰。
如绿釉划花、绿釉剔花、绿釉黑剔花、绿釉黑花等等,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