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
以前传统的工艺是用土模搬砂披砂造型,后来改为用石膏和红砖粉翻造模具。
用石膏和红砖粉及耐火材料的混合料,在原件相应部分翻模。
风干再在烤炉中烧红,取出后浇注铜水成形。
形块再按照原件上短缺的大小锉好,花纹经过雕刻整理能与原器对接,成为一个完整的青铜器补块。
这门工艺不管是在制作青铜器,还是在修复青铜器上,都算是顶级工艺。
当然,修复一件青铜器,最简单的工艺,应该就是焊接。
焊接在传统的技术中有两类,一类是“铜焊”,一类是“锡焊”。
“铜焊”比较牢固,古代有熟红、黄、白铜等,锻打制成的铜器衔接处都用铜焊。
铜焊就是熔焊,需预先准备好铜焊料。
焊接时需要以硼砂熔焊,技术上主要掌握火候。
古青铜器都不采用这种工艺,一般用锡焊接。
它能焊铜、铁、金、银,焊接温度比较低,对原件的破损伤可以控制在最小限度内。
所以,在对古代青铜器的修复技术中,包括补配、组焊,基本上是锡焊。
锡焊技术主要是运用焊接工具焊烫、拉、挂,其技术都集中在烙铁尖上。
这个使用现代技术,肯定能够做的更好,因为焊接技术到现在已经被发扬光大了。
反而是一些使用手工艺的技术,现代人不太擅长了,比如对块。
这是根据破碎铜器的形状、纹饰茬口找块拼对,并划上记号。
还有锉口,一般是选择没有花纹的背面锉成坡口。
锉断面的三分之二,保留靠花纹面的茬口。
这样能保证在焊接后的花纹面,严丝合缝。
对于铜镜来讲,镜面(光洁面)应该光滑平整,所以在焊接时不能焊在光滑面上,应在纹面和边沿焊接。
在铜镜的花纹面用刀刻成棱形口对好进行跳焊,也就是间隔焊接。
铜器由于受到腐蚀,铜性差别很大。
铜性好的能焊,铜性差的难焊。
茬口为红砖色的,还可以沾锡焊,但是要多烫口;
青砖色或浅绿色的茬口,则已无法焊接,只能用粘合剂粘接。
对于铜镜,由于是在花纹面焊接,所以只能用点焊。
对于鎏金件的补块,必须用铜焊,否则无法鎏金。
经过焊接的青铜器,应该在蒸馏水中浸泡一天,以清除焊锡带来的有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