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基本的战术作战单位仍然是中队,一个中队里,拥有一个战斗机小队,配备8到12架战斗机,两个战术轰炸机小队,各配备8到12架轰炸机,一个电子战小队,配备1架电子战机与2到4架侦察机。
一个中队是一个基本的**作战单位,其中电子战小队的任务是探测敌人的高射炮阵地,负责外围警戒,同时还要负责引导与指挥作战飞机进行战斗。战斗机小队的任务是对付敌升空的战斗机,同时全力压制敌机场上的战斗机,这样就需要为战斗机配备一些不会对战斗机空战能力有太大影响的对地打击武器,比如火箭弹。轰炸机小队的攻击的主要力量,其任务是轰炸机场,摧毁停机场上的敌机,如果有必要,还得负责压制敌高射炮阵地,为后面的战机打开通道。
作战中,电子战小队一般首先机群的后面,到达作战空域后,电子战机将位于机群的中央,侦察机四周。因为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由侦察机引导其他战机作战,电子战机也只能与侦察机进行联系,因此侦察机是整个作战链条中重要的环节。根据情况的不同,进入战区前,战斗机,或者是轰炸机前方开路。一般情况下,由战斗机首先进入,确保制空权,轰炸机进入的时间只晚2到5分钟。如果航线必须要经过敌人的高射炮阵地,那就得由轰炸机首先摧毁敌高射炮阵地,然后再让战斗机前进。
很明显,这套战术是比较复杂的,其中大的问题仍然是当时的技术很差,所以战术的灵活性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而为了让飞行员之间的配合为有效,郝东觉组建的第一批四个中队里,几乎都是优秀的飞行员,而且郝东觉还召集这些飞行员,对其详细的介绍了战术的实施与执行方法。另外,四个中队中,负责领队的不再是战斗机或者是轰炸机飞行员,而是侦察机的飞行员。也就是说,由侦察机的飞行员负责指挥其他作战飞机行动,这也算得上是航空兵指挥体制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吧。
三月的后一天,四个“攻势护航”中队全体出动,第一次按照的编制执行任务,这次,四个中队将要负责压制四座美军的机场,掩护罗云冲的轰炸机去附近的美军军事基地。可以说,作战难度是相当大的,郝东觉也豁出去了,如果他的战术还起不到作用的话,那么他就只能寻找别的办法了,而且当时也不会有人能够想出比郝东觉这套战术优秀的作战方案了!
当时,郝东觉也有点没有把握,说白了,一切几乎都是从头开始,能否成功,谁都没有把握,而且这套战术的复杂性太大了,就算出动的都是优秀的飞行员,几乎所有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