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得出的结论仍然没有多大变化,而且美军已经摸清楚了舰载航空兵的活动方式。两次作战遭受比较大的损失,都与美军提前做好了迎战准备有着密切地关系。很明显,战术上的缺陷已经限制了“攻势护航”,必须要改变战术,才能够有效的击败敌人。
当时,郝东觉不得不采用了参谋军官的提出的两点建议,一是利用陆航的电子战机为进攻的作战飞机指明敌高射炮阵地。二是编入战术轰炸机,加强对地打击能力。同时也将战斗机从轰炸行动中解脱出来,让战斗机承担空战任务,也就是对付那些提前升空的敌军战斗机,掩护战术轰炸机行动。
24日地作战行动中,该战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当时罗云冲派出了4架电子战机,引导攻击机群成功的绕开了好几个美军的高射炮阵地。而战术轰炸机攻击敌机场的时候表现出了强的打击能力,甚至还有足够的能力对付敌高射炮阵地,扩大了打击范围。参加行动的战斗机也能够对付美军提前升空的战斗机,让战术轰炸机安全地进行轰炸。可问题同样明显,这次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指挥混乱。各部队之间地配合很不到位。如果不是因为参加作战的飞行员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实战经验的话,恐怕这次行动也将惨败收场。
当时,原本应该紧随战斗机之后到达的战术轰炸机群晚了大概十分钟到达。结果导致三十多架美军战斗机紧急升空,而前进的“游隼”机群都没有携带炸弹,只能与美军战斗机进行空战,而无法及时的将敌战斗机摧毁跑道上。另外,侦察机与轰炸机之间的通信有问题,被击落的5架战术轰炸机都是因为没有及时收到侦察机的警告,从而错过了避开敌战斗机攻击的机会。这些,都是指挥与配合上的问题。
这也是一种战术形成时的情况,战术体系不完善的时候,只能够通过实战逐步总结。逐步改进。实际上,只有经过了残酷实战考验之后,的战术才会得到真正的完善,并且成为有效的战术。
郝东觉立即组织人员再次进行总结,而后得出的结论是,要解决指挥上的问题,就必须要有好的电台,以及高效率的通信手段。这属于技术方面的问题,郝东觉没有办法解决。多把实际情况反映回去,让后方地工程师等技术人员去想办法。而他能做的,就只是通过调整作战部队的编制来提高作战能力。
花了好几天的时间,郝东觉拿出了一份的战术编制方案,这次,他将战术轰炸机,战斗机,侦察机,以及属于陆航的电子战机全部揉到了一起,编成了一个以前根本就不存的战术作战部队。